汤质的书单:超人书单v1.8
Sep 06, 2025
超人书单v1.8
超人书单v1.8
v1.8
《思考如何超越思考》
《从细菌到巴赫再回来》
《智能简史》( A Brief History of Intelligence Evolution)
《我们的思想如何预测和塑造现实》 (How Our Minds Predict and Shape Reality)
《延迟的否定》
《以创造抵御平庸》
《一只鸟接着一只鸟》
《写作革命》( The Writing Revolution )
v1.5
《巴黎评论》
v1.4
《我书架上的神明》
《置身事内》
v1.3
《第一哲学的支点》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公正:该如何是好》
《拉康:阅读你的症状》
《存在主义咖啡馆》
v1.0更新: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笛卡尔的错误》
v0.9更新
《改变》
《人是如何学习的》
v0.8更新: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理性的边界》
《人生模式》
《超越智商》
《赖声川的创意学》
《意义学习新论》
v0.6更新:
《通识:学问的门类》
v0.5更新:
特别推荐:纪录片《万物一体》
v0.4更新:
世界观部分新增2项推荐《哲学·科学·常识》《This is water》
v0.3更新:
方法论部分新增4项推荐《哲学是做出来的》《经济机器是怎么运行的》
v0.2更新:
世界观部分新增3项推荐《当下的启蒙》《大问题》《枢纽》
方法论部分新增1项推荐《事实》
使用须知
做一个属于自己的书单,并堂而皇之地推荐给大家,是一件很长 脸也很不要脸的事。
原因有二:
首先,这意味着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值得大家学习的人,而过去彷徨失措历历在目,你怎么敢这么想?
其次,意味着你做了一个假设,将「书-知识-能力-成就」关联了起来,而在诸多胡乱牵扯因果的假设之中,这个假设只能算勉强靠谱。
大家实在是太热爱朝我要书单了。大家相信,一定有某本书在背后帮我做成了某些他们暂时做不了的事。
成事的原因不能太个人化,也不能太依赖情境机缘、太难操作, 溯到最后, 一份书单最为妥帖。
书单就书单吧,谁还没看过几本书呢?
选书原则 : 我对这份书单只有一个要求——保持真诚:一些看似上不了台面、不够高大上,但对我有确凿助益的书,我会诚实地推荐给大家;那些看起来深刻严肃,其实没怎么啃动,或者啃动了也(暂时)没什么收获的书,我会警惕它的存在。
分类 : 暂时按照「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大致分类。
排序 : 先来后到和重要性并存,仅供参考。
注:书单以通俗读物为主,门槛略高的偏学术类的书籍一般不在此列,筹备《看本质》节目涉及到学术类著作会列在每期节目最后。
一、 世界观 祛魅与返魅
《当下的力量》
埃克哈特·托利
如果整个书单你只能看一本,那就是这本。知乎上有一个问题:第一本让你瞬间开悟的书是哪本?
可以去看看我的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6295723/answer/2995823467
《正见》
宗萨蒋杨钦哲仁波切
推荐理由同上。
《自私的基因》
理查德·道金斯
新无神论领军人物道金斯代表作,热门畅销书,祛魅猛药。
《苏菲的世界》
乔斯坦·贾德
我心中的哲学启蒙第一书。
大概是高二时读的,青春期就该读哲学,你会惊喜的发现,原来世界上真的有人在关心这个世界,你并不孤单。现在回想起来,这本书是典型的古典写作风格,和目前市面上的各路妖艳贱货相比显得异常清新脱俗。
《我书架上的神明》
如此迷恋书单的你,居然会不知道这本书?
这本书可称之为书单之书,收录了2002以来《南方周末》"秘密书架"专栏文章,张五常、赵汀阳、刘擎、刘慈欣等各路文化名人在书里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和推荐书单。希望有好事者能统计一下哪本书出现的频率最高。
《第一哲学的支点》
去年从新华书店买来,一直吃灰,今年茶馆友人随口一句:赵汀阳先生也许是中国最好的哲学家,吓得我赶紧滚去翻读。"最好"与否不能妄评,毕竟小汤阅历也有限,但这本书的确展现了我理想中的写作姿态,希望有天能像他那样谈论哲学——在大问题与哲学史搭出的逼仄小屋中,进退自如,优哉游哉。在此作为进阶哲学读物推荐给大家(本书可在微信读书合法白嫖)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当世最富争议的左翼知识分子、"反常识大师"齐泽克的成名作。读这本书的体验非常奇特,很少有一本书让我如此频繁地标注笔记,以至于最后摁着书气急败坏:这家伙到底是怎么思考问题的?为什么总能翻转我们的日常?每每语出惊人?脑回路是怎么走的?这些困惑驱使我不得不去追究齐泽克身后的思想脉络。齐泽克的理论范式是德国理念论和精神分析学的合流的产物,黑格尔与拉康的理论在其中占据核心地位,他们先后沿着类似的理路切入了「我思」深处,探讨着人作为符号动物在世间生存遭遇的内在悖论性。
齐泽克的作品对我影响颇深,《逻辑终章》算是对前面前面一系列困惑的回应。在此作为高阶哲学读物推荐给你。(本书无法白嫖,PDF请认准中央编译局的第二版)
《延迟的否定》
部分原因来自夏莹老师高质量的翻译,让这本书比《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更容易读(只是相对而言),也更适合新读者入门齐泽克。其中关于辩证逆转的阐释令人耳目一新,启发了我后续诸多思考与创作。
《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
堪称拉康最佳入门,前半部叙说法兰西精神分析史,后半部分着重阐释拉康奇谈,拉康玄思深奥,亏得吴先生文笔晓畅,本书在可读性与学术性之间取得了极好的平衡,不可多得的佳作。
《公正:该如何是好》
迈克尔·桑德尔
现实是,比起「公正:该如何是好」,我们往往更关心「赢不了:可如何是好」。先忘掉这个"与我何干"的书名,下面这段话,也许能说服你去读它:
本书劈头盖脸地甩给我们一个道理———不能脱离议题和困境谈所谓的"思考能力"。市面上有无数本冠以《如何清晰地/有效地/深度地/让人觉得很厉害地思考》类似名头的印刷垃圾,要我说,读十本《聪明:该如何思考》,不如认真研读一本《公正:该如何是好》。
你我被扔在这世间,要不厌其烦地做判断,判断无非两类: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事实判断可以靠知识量暴力破解,但价值判断不能,它是真正「属人」的问题,是没有答案(或满街都是答案)的问题,是真正能逼迫我们思考v思考n再思考v的问题。来,让我们接受一个有益身心的鄙视链:一个能思考无法没有答案之问题的人,才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才是真正会思考的人。(本书可在微信读书合法白嫖)
《存在主义咖啡馆》
莎拉·贝克韦尔
前人的独特思境,我们绝难再有,所以愚蠢人类啊,想点法子,让自己被一个逝去时代的旧梦笼罩,假装与萨特、阿伦特、海德格尔们同思同惑吧。
《人类简史》《未来简史》
尤瓦尔·赫拉利
元叙事的终极形态,也是第一期《看本质》的主要原料,不管你认不认同这种文本风格,作为一个现代人,必须观其大略。
《世界观》
理查德·德威特
混沌大学李善友教授吐血推荐,我就不吐血了,科学史或者科学哲学,是现代人构建自己世界观的必修课。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詹姆斯·卡斯
未来的哲学书就应该写成这个样子,以简喻繁,别开生面。
这本薄薄的小书非常适合放在枕边,临睡前翻看两眼,总能受到启迪——「原来如此,一场游戏」,然后安心地睡去,继续白天未竟之梦。
无限游戏的参与者……不可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基督徒,同样他们也不可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佛教徒、穆斯林、无神论者或者纽约人。所有这些称号只能是有趣的抽象,仅仅是为了博一笑而为之的表演。
无限游戏的参与者在所有故事中都不是严肃的演员,而是愉悦的诗人。这一故事永远在继续,没有尽头。
《理性的边界》
诺桑·亚诺夫斯基
聚焦于人类知识、理论、学说的局限、边界以及悖论,如果你对科学哲学的话题意犹未尽,它将是非常全面的补充。
《无穷的开始》
戴维·多伊奇
作者是顶尖物理学家,这本书是我见过对「理性&科学」体系的最强辩护,没有之一。结合这本书的反题《科学的终结》来看,非常激荡酸爽。
《自下而上》
马特·里德利
非常好读,世界观祛魅良药。
《知识大融通》
爱德华·威尔逊
大学者威尔逊的著作,印象中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生物学应该替代物理学成为元科学」,然后围绕这个母题展开了一系列跨学科的探讨,读来非常长见识。要注意的是,这本书出版比较早,有些结论用今天的眼光看值得商榷。还是那句话,思维方式比结论重要。
《思辨的禅趣》《周易江湖》
熊逸老师这套书的定位非常明确,专司传统文化祛魅。
《乔布斯传》
沃尔特·艾萨克森
世界观返魅猛药。少年啊,立志在科学时代做个巫师吧。
《当下的启蒙》
史蒂芬·平克
平克的书都很值得推荐,但每本都太厚太硬。这本比之前几本要好读得多。
推荐理由很简单,你得知道,当今顶尖学者基于最新的研究结论和数据,能为基于启蒙理性的进步论提出何等水准的辩护。
康德对启蒙的定义是「人类从自己加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中解脱出来」。是的,不是外界加于你,是你自己加于自己,启迪之难,难在自缚。所谓的山中贼,几本书便打发掉了,但心中贼……你得发点狠啊。
《置身事内》
本书副标题是「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我们常说系统世界殖民生活世界如何如何,但何谓系统?它如何运作?政经系统就是系统中的系统,政经的逻辑就是系统的逻辑,政治与经济二者作为你我生存之背景,关系结构之扑朔,发展脉络之庞杂,令人头大。兰小欢老师这本书结构完备、理据清晰、行文流畅,在学术与通俗之间取得了极佳的平衡,我以为称得上年轻人宏观政经知识启蒙必读书。
《大问题》
罗伯特·所罗门 凯思林·希金斯
太多人问我推荐哲学入门了,前面推荐了一本《苏菲的世界》,它适合纯兴趣导向的启蒙。这本更工具化、教材化一些。重点是,这本书的分类逻辑很特别,是「问题导向」而非常规的「学说的流变史」,也是一个很好的入门途径。同样值得推荐的工具化、教材化的哲学书,还有《思想的力量》。
《枢纽》
很早之前听过施展老师的音频课程,马上买了书看。书没能读完,比我想象的要硬核、要学术得多得多。《枢纽》提供的解释框架,是对「何以中国」最好的解释之一。
《哲学·科学·常识》
同一个主题,如果有国内知名学者的著述,我会先读他们的书,如果还有疑虑,才会去找其他国外学者的书。国内学者的行文风格和结构安排明显更适合我们自然阅读的习惯。很多人觉得不妥,认为「语言亲近感」这种东西在「爱智求真」前显得微不足道。殊不知,在一开始「读得下去」比什么都重要。早就听说有两种求知路径,一种是从原著开始,途径选编,最后直达纲要;另一种从纲要(如哲学史)开始,然后……就没有了。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你大可以去别的领域转转,若有兴趣的话,再看看选编,若还有冲动,便可以去啃原著了。听说厉害的人在实践第一种路径,我表示完全做不到,某种程度上也理解不了,原因很简单,去找一本哲学原著看看就知道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挫败感是最坏的敌人。
说回这本书,陈嘉映老师赫赫有名了,国内哲学大佬做基础概念普及还不赶紧看?主旨看书名一目了然,相信看过我的节目的人应该不会再认为「区分哲学/科学/常识」是一件没意义的事了吧?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系列》
巴黎评论编辑部
读这套书,像是被人领进文学创作的幕后。不是要推荐给热爱文学或写作的人,而是推荐给每一个人,每一个希望"换眼睛"看世界的人,文学不只是文字之学或关于语言艺术,和哲学一样,它是自由之学。 《巴黎评论》访问了当今世界几乎所有重要作家:海明威、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纳博科夫、米兰·昆德拉、威廉·福克纳、斯蒂芬·金、村上春树、黑石一雄……采访者准备充分,头脑清楚,而且有明确的动机:窥视作家高效创作的秘密,回顾他们的成长经历,探究他们如何获得了那些独特的思境、视域与灵感。完整推荐理由见旧文: 散步闲谈:近半年读到的最好的书
This is Water ( 特别推荐)
根据美国作家 David Foster Wallace在某大学毕业演讲所做的短片。
前段时间,好基友推荐给我,说表述风格和我很像,我喜笑颜开,但他错了。我怎么也讲不出这么质朴又深刻的话。是怎样的质朴和深刻?作者说这是「他所知道的最真的真理」,以我肤浅的阅历来看,我深表认同,我猜即便我历经世事,回望一生,我依然会深表认同。是的,真理就是真理,在这个语境里,不接受任何辩驳。
Unity ( 特别推荐)
第九期(人之边界)是我很早就想做的一期,被科学兜底的世界坚硬且枯燥,但为了制造有趣而反对科学也实在没道理。幸好,科学的边界是存在,人类对神秘世界的想象力还有可供嬉戏的空间,灵魂也不一定只是一缕青烟。
前段时间断断续续阅读了一些严肃的意识哲学著作,包括内格尔的《心灵与宇宙》、麦金的《神秘的火焰》、兰扎的《生物中心主义》以及最近在国内出版的《弥散的心智》,也看了一些纪录片,包括《生与死的轮回》和这部《万物一体》,一套心灵保健操做下来,有种视野大开的感觉。如果你想顺着我第九期的脉络探索下去,上面这些梯子可以爬一爬。
第一个梯子,可以是这部名为《万物一体》的纪录片。内容不需要剧透,都在标题里了。能看出导演是个开悟之人,也非常善于管理观众的情绪动线,片中很多素材非常直白露骨,比单纯靠文字说教更容易让人产生「体感」。理论布道上,主创们非常克制,容易被误认为是提倡环保的纪录片。我非常能理解这种克制,并将它郑重推荐给你。
我的章鱼老师
看过最好的纪录片,能穿透你。千万不要被片名劝退,里面充满惊奇与感动,我恨不得摁着你的头逼你去看,去感受生命的柔软与坚强,大自然的残忍与生机。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乔治·莱考夫 马克·约翰逊
一本极其精彩的认知语言学著作,时不时掩卷长叹:还真是,原来如此。
作者认为,人类概念系统大致是隐喻性的,这本书为我们展现出了藏在语言背后的隐喻之网。如果你想探究人类「获得经验之后,产生概念之前」的狭小缝隙,本书将是非常好的指引。
在《认知大三元》课程中,这本书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笛卡尔的错误》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
认知科学界的大牛安东尼奥·达马西奥最著名的作品,你可以带着下面这个问题来读本书:我们的理性为何会受到身体状态的摆布?神经科学的实证研究是否破除了「身心二元」的顽固观念?
A Brief History of Intelligence Evolution
《智能简史》
Max Bennett
【1.8更新】 也许是近两年读到的最好的科普通识类读物,可视为《人类简史》的大脑-智能分册,作者的通俗写作功力令人钦佩。作者以智能进化的"五次突破"为线索,将生物进化论、神经科学以及人工智能整合在一起,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叙事脉络。 (该书尚无中文版,可自行从Z-library下载原版,导入微信读书app可以翻译为中文)
How Our Minds Predict and Shape Reality
《我们的思想如何预测和塑造现实》
Andy Clark
【1.8更新】 如果你和我一样关心心智与认知的底层运作机制,那么预测编码理论(Predictive coding theory)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理论假说,哲学家安迪·克拉克是该理论最好的布道者,如果只能选择一本入门预测编码理论,应该就是这本了。关于我们如何认识世界,你会在其中看到很多让你惊呼"原来如此!"的新颖解释。 (该书尚无中文版,可自行从Z-library下载原版,导入微信读书app可以翻译为中文)
《物演通论》
这本书推广语的原话我不记得了,大意是:这本书你肯定读不懂,但你必须有一本。东岳先生的递弱代偿原理是我见过的最具概括力的「宇宙级元叙事」,或者用时髦的话说:「融贯了新近科研理论的古典风格宇宙论」。书读不懂没关系,东岳先生的课值得听一下。
二、终有一死之人的 方法论
《风格感觉》
史蒂芬·平克
当世最知名的认知科学界的大神教你写作可还行?我一直觉得自己不会写东西,准确讲是「只会议论,不会叙述」,多少有些认命了。看完这本书,有种烈日照见冻土的感觉。
《一只鸟接着一只鸟》
安·拉莫特
【1.8更新】 穿越时间的创意写作指导经典,书名来自她童年时偶然得到的写作建议。当时,她十岁的哥哥需要完成一份鸟类观察作业,却不知如何着手,十分沮丧,父亲告诉他:"伙计,你只需要一只鸟接着一只鸟,按部就班地写。"
这本书总能给你一种"我上我也行"的信心,读起来令人跃跃欲试。摘录一些,关于"初稿都是垃圾",体会一下:
「对我和我认识的大多数作家而言,写作并非一件令人欣喜若狂的工作。 事实上,唯一能让我取得成果的诀窍,是写下真的真的烂到极点的初稿。 尿裤子先生、洒狗血的可笑用词……别担心,反正初稿不会有人读到」
「于是我开始动笔,毫无顾忌地写。这几乎只能算是打字,只是让自己的手指动起来。写出来的东西也令人不忍卒读。我会写一段长达一整页的开头,即使一篇评论实际上只需要三页…… 我会写下比应有篇幅长两倍的初稿,其中包括啰唆无聊的开头、愚蠢可笑的餐点描述…… 整篇文字又臭又长,语无伦次到让我在能动笔写第二稿前,整天满脑子只想着万一我出了车祸,初稿不幸被人看到该怎么办。我担心有人读完它后会认为那起车祸其实是一起自杀事件:因为我发现自己文思枯竭、脑子当机,所以慌了手脚。 」
「初稿是"顺流而下"——你只需要写下来;第二稿是"升级"——你修改文字,提升质量;第三稿是"牙医"——你检查每一颗牙齿,搜寻是否有松脱、不齐或蛀坏的,或者若幸蒙天助,你会发现它们健全无瑕。」
The Writing Revolution
《写作革命》
Judith C. Hochman & Natalie Wexler
【1.8更新】《高手的黑箱》课程「理解」模块中介绍了认知负荷理论,其中关于低认知负荷写作的内容有很多启发来自于这本书。具体参看文章: 我眼中最好的学习方法
《人生模式》
阳志平
在我的知识星球大力推荐的书,小伙伴们反馈很好。阳志平老师是认知科学圈KOL,这本书里集结了很多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新成果。如今病患满地,新药频频上市,魔鬼出没,骗子横行,阳老师开出的处方值得我们重视。
《直觉泵与其他思维工具》
丹尼尔·丹尼特
当代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的作品。这是一本"练脑子"的书,你需要怀着下面这样的好奇心展开阅读:顶级聪明的脑袋是如何处理一个复杂问题的?他们使用了哪些策略或工具?读它之前请做好心理准备,正襟危坐,不可怠慢,你将同这个星球上的顶级智能展开一场切磋,败下阵来不要紧,多给自己几个回合的机会,啃下来,不说脱胎换骨,至少脑界大开。同类"练脑书"还有作者与侯世达合著的《我是谁,或什么》。
《从细菌到巴赫再回来》
丹尼尔·丹尼特
【1.8更新】 丹尼特另一本"练脑书",也是他最晚近集大成之作。由于体量有些大,加上女儿出生之后时空破碎,因而没能读完,但仍然想要推荐给你,理由与上本《直觉泵》类似:属于那种翻上几页你就能感受到明显的智力愉悦感(挫败感)的书,如果你有一个不受打扰的长假期,不妨与之为伴。
《思考如何超越思考》
安妮·墨菲·保罗
【1.8更新】 我最新的私房课《高手的黑箱》第一课中就大力推荐过这本书的原版( The Extended Mind ), 该书所介绍的"扩展心智理论"给了我很大启发。我们天然地将外部工具为异己之物,对技术保持无差别的警惕与拒斥,这本书有助于调和、平衡我们的观念冲突。我将之视为技术爆炸时代的必读书之一。
《以创造抵御平庸》
【1.8更新】 孙先生是国内研究海德格尔与尼采的专家,也是其著作的主要翻译者。相比孙先生的翻译作品,我更关注他自己的哲学研究以及主题讲稿,比如《语言存在论》、《后哲学的哲学问题》以及这本《以创造抵御平庸:艺术现象学演讲录》。受海德格尔和尼采的影响颇深,孙先生的视野和论域集中 在语言学、存在论以及艺术哲学的交叉地带,那也是我的兴趣所在之处,在那里,孙先生的所思所想比那些大哲更贴近我的日常经验。
《事实》
汉斯·罗斯林
「这本书是我对无知宣战之后的最后一场战役,也是我希望自己能对这个世界产生一些正确影响的最后一次努力。」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基于事实做决策?这一方面取决于我们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取决于我们掌握了多少「事实」,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里面有大量「大尺度的背景事实」,这些内容对于想要「活明白」的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补充。比尔盖茨和我都很推荐这本书。
《哲学是做出来的》
杰伊·F·罗森伯格
非常朴素大方的一本哲学入门书,不讲哲学思想,只讲哲学家们的方法论,作为其他基本推荐读物的补充再合适不过。哲学家的方法起源于对二阶问题的追究,发展于对主张的论证过程。这本书虽然也会涉及到逻辑符号的使用,却意外地好读。
在书的后半部分,作者谈到了阅读哲学家的六种方法:1)为结论读;2)为论证过程读;3)代入情境地读;4)批判地读(追究严谨性,作者还在另外一章提供了「批评哲学家的五个方法」);5)评判地读(追究价值度);6)创造地读。
请自觉对号入座。
《赖声川的创意学》
创意是人最终的"竞争力",作品是我们在人间的灵体。
关于创作、创意,这是我看过最好的一本书。书中对"创意"这一难易描述之存在做了高度结构化的表达。
复杂是认知的沼泽,结构是复杂的克星。
《超越智商》
斯坦诺维奇
斯坦诺维奇大名鼎鼎,这本书回答了两个问题:流体智力有哪些不靠谱的地方(认知吝啬鬼效应),以及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晶体智力(心智程序)。
《经济机器是怎样运行的》 动画
雷·达里奥
这部长达31分钟的动画,内容精炼,形式精致,再次证明了图形演示能将纯文本吊打成什么样。
《通识:学问的门类》
茂木健一郎
偷个懒,直接把在茶馆里的推荐语复制出来了:
一本能优化"背景认知"的工具书
尤其是,如果你还在读高中,不知道自己将来应该读什么专业,那真应该读一下,因为这本书能让你知道今天的知识体系是怎样建构起来的,一个学科之所以诞生,它是为了回答什么问题?它回答得怎么样?有哪些流派和分支?
对于一个希望理解这个世界的年轻人来说,以上内容都是很重要的背景信息。再者,进入社会之后,你不得不依傍一门专业,但这个专业最好是在探索你也想探索的领域,回答你也想回答的问题,顺着这条线索,你可以去了解一下他们的探索成果、或者阶段性答案,说不定会找到你的心之所向。
如果你像我一样,高中时竟略了这些重要的背景,导致走了很多弯路,那现在补上,也不是什么太悲伤的事儿。
《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
保罗·瓦茨拉维克
我在「元问题」节目中讲解过这本书。如果你看懂了,会发现它真是本神书。
它试图回答一个问题——一个人为什么会被自己困住。答案是,我们总是试图在一个封闭自洽的「群」之内制造变化,而这种变化无论如何也无法导致群本身的改变。"群"可以理解为我们的信念系统中的某个子集,在信念系统达成平衡的状态下,我们的改变行为总是沦为徒劳。
《人是如何学习的》
约翰·布兰斯福特
喜欢《看本质》的多是些爱学习的家伙,为了准备《学习的原理》那期节目,我看了不少学习理论的书籍,这本素质非常过硬,综合性强,也很好读。(其实整个「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丛书系列质量都很高)
本书提到,今天的学习理论重点关注三个方面:
1、前概念和前理解的重要性。即所有的新知识都必须经由旧概念来建构。
2、知识的情景化和意义化。强调情境与知识结构的关联。
3、对元认知的重点培养。强调学习与认知过程中的自我监控。
我是湯質,《湯質看本質》節目的主理人。
我會花大量時間在一個課題里漫遊,借助跨學科視野和哲學思辨,為你深掘出真正的智識寶藏。
每期必是心血之作,值得你認真對待。
加入郵件清單,在《看本質》有更新時通知你
不定期發布文章以及分享學習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