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质看本质文稿【9】这才是学习的底层原理
Sep 04, 2025
直面你的知识焦虑
来,我们来聊聊「知识焦虑」。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很多人看到这四个字就猜到我要怎么讲了。
我一贯的套路是——先超纲,「不要纠缠问题,要超越问题」;然后转移目标,「知识焦虑只是表象」,本质是阶级焦虑、身份焦虑、甚至是存在的焦虑;期间抑制不住地掉书袋,引用先人的理论,也不知道是不是当事人的意思,拉过来牵强附会一通;最后总结拔高一下。齐活儿了。
同志们,这次不一样。这次我准备直接纠缠问题,正面面对所谓的知识焦虑——
指数级增长的信息和我们线性的学习能力之间的绝对落差,以及资源优势者“抢跑”带来的相对落差,被各种形态的媒体充分放大之后,传递给我们时所产生的焦虑。
焦虑有很多种,当我们说「知识焦虑」的时候,特指上面这种——知识太多学不过来,很焦虑,什么?有人竟学得过来?焦虑的平方……
这期节目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把学习中不对称的地方拉平。我准备和你聊聊学习的底层规律,顺便解决一下第三期挖下的两个大坑。
多元思维模型
刻意练习
这段时间为了准备这期节目,看了很多关于学习的书,后面的内容算是对它们的整理阐发。
坐稳扶好,发车了。
学习的本质
从核心问题开始: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就是建立一种新的刺激和反应的模式,简单粗暴。
更好的说法来自赫伯特·西蒙(司马贺):
学习的本质是系统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的一种长久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系统能够更有成效在下一次完成同类的工作。
关键词有:
- 长久的变化
- 同类工作
我们从第一个关键词切入。
这是个什么「系统」?这个问题清楚了,一切都清楚了。
你会说,这个系统当然就是我们的「心智」啦!但,我们谈论心智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心智这玩意儿,哲学家隔靴搔痒搔了两千多年也没达成共识,直到20世纪中期,科学家们实在忍不了了,专门给它立了项,一个超级交叉学科——认知科学诞生了。
认知科学和我们的切身利益高度相关,人人都顶着一颗大脑袋,操弄着心智系统在世上行走,可后台进程里面全是木马,一运行复杂任务就卡死。
后面讲「多元思维模型」的时候还会提到,在今天这个复杂世界里生活,一定要了解「重要学科的重要结论」。于是,我们要郑重其事地问:
这么重要的学科,它有什么关键结论?
接下来,向各位隆重介绍:「心智计算理论」(computational theory of mind CTM)
心智就是计算
认知科学家、语言学家史蒂夫·平克在他的《心智探奇》里写到:「如果没有心智计算理论,就不可能合理解释心智的进化。」
心智计算理论认为,心智是由一系列计算器官所组成的系统。认知的过程,是我们对心理表征进行计算的过程。
心智=表征+计算
它对应着计算世界的
程序=数据结构+算法
大脑的思维过程和计算机的计算过程类似,这是心智计算理论的基本假设。
思考一下,手机上的app没手没脚,为什么能帮助我们完成各类事务?
程序员朋友会告诉你,那都是对数据进行逻辑运算的结果。搜索一个关键词、播放一个视频、让计算机和你下一盘棋,都对数据进行运算的结果。
我们同样可以问,大脑就是一坨肉,它为什么能让我们思考?答案是类似的。
大脑也有数据,只是它不体现为比特,而体现为神经元的发放模式和这种模式对应的「心理表征」。
什么是心理表征呢?心理表征指一切观念、意向、感受、情绪所对应的内在心理结构。
想象一头大象,你心中显现的就是和大象有关的心理表征,它对应着特定的大脑活动,每次提到大象,都会激活类似的神经元活动和类似的心理感受。
简单来说,你内在发生的一切感受,在认知科学的语境下都是某种心理表征。这种感受同时对应的意识状态和生理状态。
假如你是能直接观察人类思维的外星来客,在你眼中,人类的何种概念、意象可能都只是各种不同的“数据结构”而已,人脑通过对它们进行计算加工,来感应世界的变化。
而这些「计算加工」,就对应着我们的推理、联想、类比、这样的思维过程。
保罗·萨伽德《心智——认知科学导论》
2+2=4、下雨了我不会出门、他再不讲点干货我就关视频了,2、下雨、出门、干货都是特定的心理表征,它们经过推理联想等计算之后形又形成了新的表征,总之,你的一切“思考”,本质上都是对各种表征的转换。
今天的人工智能,就是科学家用计算机的数据符号运作来模拟心智表征运作的结果。
心智的结构
心智计算大致了解到这里就好,我们只需要记住第一个核心概念「心理表征」。接下来,请你看这张图。
这是一张通用的心智系统结构图,接下来我们要在张图上面讨论心智模型和刻意练习。
最底层的意识指的是我们的自我觉知;顶层的高级认知功能指的是学习、语言、决策、联想、情感这些能力;
意识和高级认知能力是人类一切智力活动的起点,我们往往非常关注它们,但在这张图里,它们都显示为结果,这张图的关键在中间那一坨——
记忆。
有广告说: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不会怎样,失去记忆才真的完蛋。
记忆的重要性如何强调都不为过,你可以不会计算、不擅推理、无法联想,但绝对不能没有记忆,记忆是学习的根本前提,搞清楚记忆的原理,才能从生理意义上理解什么是学习。
对记忆的研究是认知科学的最重要课题,今天人们达成了基本共识,大致可以把记忆分成两类,理解这两类记忆对我们理解学习有极大的意义。(严格讲是三类,为方便理解,感觉记忆此处略去不表)
- 工作记忆
- 长时记忆
看到一串数字,复述出来,用到的就是工作记忆。但要把自己手机号复述出来,就要用到长时记忆了。
长时记忆又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手机号、你家地址、某个理论都属于前者,骑自行车的记忆属于后者,程序性记忆无法被准确陈述。
不过,即便是长时记忆,它们也需要先被拽进工作记忆中进行处理,才能被人类所使用。你需要先把手机号码这样的陈述性记忆转化成视觉图像或是语音,走一遍之前的流程。这一切都由中央执行系统的调配。
如前面所言,一切记忆,都可以表达为特定的心理表征。
心灵剧场
你可以把心智比作剧场。
工作记忆是舞台,各种心理表征是演员。中央执行系统是舞台总监,负责指挥表演,控制舞台聚光灯(注意力)。
受舞台面积影响,最多只允许7个演员同时表演(记忆组块/心理表征),后台是长时记忆,空间无限,更多的演员在那里候场。有的候场演员离舞台近,能迅速赶到舞台表演,有的离很远,经常错过演出。
于是,剧场的演出质量取决于:
- 舞台调度能力(工作记忆处理能力)
- 后台有没有足够多的大腕儿(数量多,高质好的长时记忆)
好的表演调度有序,大碗云集;糟糕的演出则是三流演员的群魔乱舞。
在认知科学中,决定调度能力的核心因素被叫做流体智力,决定演员水平的核心因素叫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指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也叫加工过程智力,决定了你的计算速度、短时记忆力、推理能力。流体智力受先天约束,在成年之后就会逐渐衰退。一般意义上的智商,指的都是流体智力,它决定了我们原生操作系统的运行速度。
晶体智力:指通过学习累积而来的陈述性知识。也叫知识智力。晶体智力可累积、可扩展的,相当于在操作系统上装应用软件。是我们后天努力的关键。
后面内容的重点会围绕着晶体智力展开。
原因很简单,我们能拿到什么样的原生系统,具备什么水平的流体智力,要看运气,有的快一点,有的慢一点,但整体不会差太多。
而晶体智力简直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我们带着各自的系统,在人世间运行上十几二十年,期间装上了不同的程序,最后的处理的能力可能天差地别,即便是5年前老机器,只要软件装得对,生产力也比全是垃圾软件新款电脑强。
提升晶体智力,就像在计算机里装上足够多的好程序;在剧场后台备上足够多的优秀演员。
这些程序、演员,就是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陈述性记忆,它的基本单位就是我们在第三期反复强调的「概念」,它是多元思维模型的基石。
概念!!!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过「意义学习」的说法,他非常强调「概念」的重要性,认为:
学生是否能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意义的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同时,我们认知世界的过程是分次第的:
- 最开始是表征学习(representational learning)。也就是将现象和语言符号形成对应,比如你小时候,爸妈会告诉你这是猫,那是狗。
- 接着是概念学习(concept learning),概念是一类表征的抽象,在这个阶段,你会总结各类狗的表征中的共性,形成狗的概念。
- 最后是命题学习(proposition learning)两个以上概念加上关系,就构成了命题,比如猫吃鱼,狗吃肉。概念构成命题,命题形成理论,我们便是这样理解世界的。
用奥苏贝尔的话说,已掌握的概念、命题会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学习的关键就在于让新概念和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关联。
教育心理学有一个六阶段模型,这个过程属于第四个阶段——「新信息进入原有命题网络」,这个阶段是「我明白了!」的案发现场。
奥苏贝尔总结了新概念与老概念的三种关系:
- 下位关系:已有概念囊括了新概念,新概念是对已有概念的补充和修饰。这种学习叫下位学习,比如晶体智力就是对智力这个老概念的补充和修饰。
- 上位关系:新概念囊括了已有概念,已有概念支撑了新概念的建立。这种学习叫上位学习,比如国家、民族、公司都是对观念真实世界这个新概念的支撑。
- 并列结合关系:新概念和老概念没有直接的上下位关系,但有着某种共性,老概念帮助我们理解了新概念,这种学习叫组合学习,比如心智这个新概念和剧场、计算机这些老概念就是一种并列结合关系。
无论是上位下位,新概念都必须和老概念发生某种关系,奥苏贝尔说:
影响新知识的可纳入性的非常重要的变量,是认知结构中相关的、具有适当包容水平的,可以提供固着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
奥苏贝尔《意义学习新论》p72
归根到底:
你脑子里的现有概念稳定性和清晰度,直接决定了你的学习心智的能力。
思维模型到底是什么?
问题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概念都是被严重污染过的。
比如我们嘴上天天心智、心智的喊,心智到底是个啥?在和其他概念产生关系之前,它就是个漂浮的幽灵。
这种幽灵概念、垃圾程序、跑龙套的演员把我们的脑子搞成了一团浆糊,各种思路不清,很多说出来的话自己都听不懂。你给我说说——认知结构、思维模型、心智模式,这些玩意儿到底有什么区别?
要我说,没区别。它们的所指,都是由特定概念、命题、理论所构成的陈述性记忆。
概念对应现实世界的存在的各种要素,命题内涵了各种要素之间关系,理论是承载各种要素关系的结构。
敲黑板!这个结构,就是模型——一种能表征各要素之间关系的结构。(它亦是一种心理表征。)
那么,多元又是什么意思?
多元指的是你有足够多健壮的、稳定的、清晰的概念、命题、理论组成的各类陈述性记忆。它能让你从不同的角度、各个面向,分层次地表征这个世界的规律。(它们是不同的心理表征)
查理芒格是多元思维模型最早的提倡者,他说这样的好晶体,至少能数出一百个,它们都来自「重要学科的重要结论」,在那本著名的《穷查理宝典》中,他尤其强调了:
- 数学:复利原理、排列组合原理、费马帕斯卡系统
- 统计学:高斯分布
- 物理学:平衡、临界质量
- 生物学:进化论、复杂适应系统
- 工程学:后备系统,断裂点理论
- 社会科学:自我组织理论、层创进化理论、艾尔法罗预测模型
- 心理学:误判心理学
斯坦诺维奇也给我们开了一个清单,列出了他认为最重要的五类晶体知识:
- 概率推理
- 决策科学知识
- 科学推理知识
- 逻辑的一致性与有效性原则
- 经济思维
同一个现象,在普通人眼中是神迹,在拥有进化论、自我组织晶体的人眼中,是规律;在普通人眼中是运气,在拥有排列组合晶体的人眼中,是概率。
与其说这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很特别,倒不如说他记住了足够多的概念和命题来陈述这个世界。
他怎么记得住呢?我们来聊聊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什么?
刻意练习是西蒙的学生安德斯·艾利克森提出的概念。他写的《刻意练习》是关于刻意练习的最权威著作。
书里尤其强调,刻意练习的关键是要创建特定的「心理表征」。下面这段引用非常关键,别跳过。
这些表征是信息预先存在的模式(比如事实、图片、规则、关系,等等),这些模式保存在长时记忆之中,可以用于有效且快速地顺应某些类型的局面。对于所有的心理表征,有一点是相同的:尽管短时记忆存在局限,但它们使得人们可以迅速地处理大量信息。事实上,人们可能把心理表征定义为一个概念式的结构,设计用于回避短时记忆施加在心理加工上的一般局限。
《刻意练习》安德斯·艾利克森
这个「概念式的结构」是不是非常耳熟?和我们前面讲的由概念、命题、理论构建起来的模型意思是一样的。
简单来说,刻意练习的作用,就是创建特定的概念结构/晶体模型/好演员/好程序所对应的心理表征,然后通过练习,将其写入我们的长时记忆,使得它们能够被迅速调用到工作记忆中。
我故意的,重说三。
西蒙做过一项研究,一盘随意摆放的棋,让新手和高手记忆,两者都只能记住两三个棋子的位置,大家的短时记忆差不多。
但如果是一局正在对弈的棋,高手则能回忆起2/3棋子的位置,新手依然只能记住两三个。差别在于,高手通过长时间的打谱,脑子里有很多预先存在的结构/模式/心理表征,它们能够被快速调取到当下的工作记忆中,吊打萌新。
同样,牛人的脑子装着各种概率论、系统论、进化论模型,在当下的处境中随取随用,他当然比你更擅长解决问题。他学过系统论,你可能连学都没学过,即便你学过,你也不会用它来解决问题,你想不起来——候场演员离舞台太远,赶不过来,软件离首页太远,来不及点开,一看你的首页,尽是抖音、淘宝、王者荣耀。
具体要怎么做呢?
刻意练习练什么?
于博士(b站:Yjango)的《学习观》总结的非常好,《学习观》出现频率最高的句子就是:「明确输入和输出,通过例子重塑大脑结构」,他讲到了刻意练习和学习的精髓。
好的心理表征——好的概念结构/好的晶体模型/好演员/好程序……不管它叫什么,它一定对应着特定的数据结构,一个信号输入进来,经过特定数据结构,变成另外一个信号输出去。若不明确输入和输出,数据结构就无法固化。
「明确输入和输出」的重点不在输入输出,在「明确」。
- 输入,是你明确要处理的状况;
- 输出,是你明确想要的理想状态。
举我自己的例子,在我看来,最好的晶体知识就是黄金圈法则,它简直是晶体中的晶体,优美又简洁,让我受益无穷。
常见的状况是,输入是一个常见的问题,比如「如何做到清晰流利的表达」,而你正好是一个演讲高手,你给出的输出可能就是各种表达技巧。
这个输入经过就是一个用「How to XXX」回答一切问题的认知结构(数据结构)。
而黄金圈法则的数据结构会要求你必须将How拽向What,再从What拽向Why,给出的输出一定是这样的句式:「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表达,以及人为什么需要表达,最后我们才有资格谈如何表达……」
当你总是习惯性地把How往What和Why里面扯的时候,中间的数据结构就稳固了。
把上面这个例子中的「表达」替换成「学习」,差不多就能做出这期节目了。
练习批判性思维,输入任何信息,就要刻意明确地输出区分论题、论据、结论、立场、观点、事实的信息。
练习系统性思维,输入任何复杂对象,你都要刻意明确地输出明确区分要素、关系、功能、反馈回路的信息。
练习营销思维,那么输入任何一个商品,你都要刻意明确地输出输出为4P格式的信息。
练习增长思维,那么输入一种商业行为,你都要刻意明确地往AARRR格式上套(增长黑客)。
练习投资思维,那么输入一家公司,你就得刻意明确地输出输出各种估值模型。
上面举了5个例子,「通过例子,才能重塑大脑」。奥苏贝尔也强调:起固着作用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度是我们学习新知识的关键。
稳定性是通过明确输入输出在心智层面和物理层面固化下来的;
清晰度怎么来的?通过不断的举例子、类比呈现出来。
一个例子让你关联老概念,两个以上例子让你发现不同表象下的相同模式,进而把这个模式泛化、迁移到别的表象中。
所谓触类旁通,之所以能「通」,因为「类似」,高手总是在发现类似。
所以,为什么要强调关键学科的关键结论?因为它们都是被历史数据反复验证过的、和现实世界拟合度极高的模型。装进脑子里,就容易在各类看似不同类的现象中发现「类似」。
起固着作用观念的稳定性是指这些观念的可利用性可以较长时间予以保持;明晰性是指这些观念的明确、清晰和不模糊、不模棱两可的程度。
《意义学习新论》奥苏贝尔
刻意练习还能练什么?
上面讲的都是陈述的、外显的知识,刻意练习的真正强大之处,在于它能让你习得这种非陈述性的、程序性的内隐知识。
高手和顶尖高手的差距,往往来自于内隐知识。顶尖画家为什么要在这儿添上一笔?顶尖诗人为什么不用「推」要用「敲」,说不清楚。只觉得这些知识在潜意识里,在手感里,在状态里。就是这些细微的差距,带来了结果的云泥之别。
高级玩家的世界遵循超级二八法则,2%的优化创造98%的价值。
面对内隐知识,一般的路径是进入具体情境,成为高手的学徒。一来是能获得细致的体感;二来能得到真正高质量的反馈,高手会把最重要的事情用最简单的话告诉你。这是完美的学习环境,普通人往往没这个条件,咋办?你得自己创造高质量反馈。
这里特别推荐一种面向内隐知识的学习方法——「对比反馈」,这是我知道的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
前段时间我在黄章晋老师的课上听他讲起写作训练,他提到的「刻意练习,微小改进」,指的就是「对比反馈」。
举个例子,想成为优秀的写手,就直接找到你最欣赏、且和你调性相似的作者的作品,找出某个部分,看完,记住,知道他说了件什么事。
自己组织语言写一遍,写完之后对照,看差距。最开始可能差到令人喷饭,基本的行文结构都不同,没关系,再写,对照,行文结构差不多了,遣词造句还差很远,没关系,再写。
遣词造句也差不多了,还是有差距,他的文章读起来就是舒服,对照来看,可能就是因为比你少用了两个“的”字,或是某处断句断出了节奏感……恭喜你,细节中的魔鬼被你看见了。
画画、弹琴,所有技艺类的学习都是一样的道理,弹一首曲子,录下来和最顶尖的演奏者对比,某个音就是重了一丢丢,这一丢丢就是改进的关键。
《精进2》采铜
「对比反馈」是我所知道的终极学习方法之一,核心原理是,通过对比,让最明显的80%消失了,相似的部分不重要。剩下的20%极具含金量,要练就练这部分,否则就是低水平重复。
总结一下。我们通过心智计算理论带出了心理表征,思考就是心理表征的转换,而高质量的陈述性记忆(晶体智力)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关键,它由核心的概念和命题构成,连同说不清楚的内隐性知识一起,被刻意练习放入我们的长时记忆。
等下,还有个问题。我即便知道了要学习关键晶体、要明确输入输出,要透过例子来触类旁通、要练那20%,可我做不到啊,游戏太好玩了……
行动力的「大中小」原则
这不是学习的问题,是促成学习的行为策略问题。
这里的关键在于理解你不是你的大脑,你只是个孱弱的骑象人,你的优势在于懂策略,善谋划,你可以设“计”于大象。我们要顺应大脑的天然习性来达成自己目的,我把这个策略叫「大中小」原则。
至此,那种指数级增长的信息和我们线性的学习能力之间逐渐拉大的落差,以及某些资源优势者“抢跑”使这种落差进一步扩大而带来的焦虑,应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了吧?因为除非你的竞争对手带头环吃药,否则大家的进步的路径都差不多。
但你怎么能保证他们不带头环不吃药呢?还有人会说,怎么听了这么多方法和技巧,却感觉更焦虑了?
发现问题所在了吗?我们这期聊了一整期学习,却没有真正在学习,至少我们并没有产生能化解焦虑长久变化。
「知识焦虑」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它是我们现有的「认知结构」辨认出来到问题。我们今天并没有获得优化我们这个「认知结构」来使「知识焦虑」这个问题消失的知识。
你心里一定有一个声音在说:学那么多干嘛?人生如此复杂吗?一定要这么着急吗?
文化资本论与愚蠢的回路
知道异化吧?
资本来到人间,不止异化劳工,还异化资本家。
人们总是地说:我不贪图金钱,我只是通过金钱来获得幸福和自由。但你会发现,大部分人累积资本的目的,都是为了累积更多的资本。累积资本带来的优越感本身就会衍生出幸福和自由的感觉,所以不需要什么更高的目标了。
这种「手段与目的合一」导致的工具理性是西方思想家对资本主义批判最多的地方。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过「文化再生产」的概念。
我们知道,「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的基本动作。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被称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后现代社会」,它和二战之前的资本主义社会最大的区别就是「再生产」的对象从经济逐渐转向了文化。在这个基础上,布迪厄扩展了资本的范畴,发展出了「文化资本」。
经济资本一样,文化资本也在异化学习者。
我们嘴上说要通过学习来获得自由,但累积知识这个动作直接带来了竞争优势——学历是如此重要。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学习,累积文化资本本身能带来自由的感觉,不需要通过它来回答什么人生问题了。
努力学习,赢得竞争,最终是为了与世无争?美好的愿望,可大部分人根本无法抵制手段和目的合一带来的美好反馈。赢得竞争一时爽,一直赢一直爽。
本来用来求的解脱的手段异化成了竞争手段,然后我们又通过赢得竞争来求得解脱……
我把这个神奇的操作称为愚蠢的回路。回路一旦打通,社会陷入繁荣,人们收获空虚。
愚蠢回路建立在双重误解之上。
- 第一重误解是对行动的误解,我们把让自己变好的行动误解成了让自己变得比别人更好的行动。
- 第二重误解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误解,我们把无限游戏玩成了有限游戏。
除非胜利者的头衔能被他人看到,否则这些头衔毫无价值……
当我们严肃地进入有限游戏的时候,我们现身于一群意识到我们不可见的观众。因此,我们感到迫切需要向他们证明,我们不是他们想的那样……
和所有有限游戏的参与者一样,在这一努力的中心,迅速出现一个尖锐矛盾。身为有限游戏的参与者,除非我们自己被观众们说服,否则不会有强烈的获胜欲望,但我们的初衷却是要去说服观众……
结果便是将矛盾推进到最高潮:通过证明观众们是错的,我们证明了他们是对的。越是将自己视为获胜者,我们就越知道自己是失败者。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詹姆斯·卡斯
愚蠢回路在世间有很多分身,知识焦虑是其中之一。
本期参考&推荐阅读:
- 保罗·萨伽德《心智:认知科学导论》
- 戴维·奥苏贝尔《意义学习新论》
- 施良方《学习论》
- 阳志平《人生模式》
- 史忠植《心智计算》
- 史蒂芬·平克《心智探奇》
-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思想》
我是湯質,《湯質看本質》節目的主理人。
我會花大量時間在一個課題里漫遊,借助跨學科視野和哲學思辨,為你深掘出真正的智識寶藏。
每期必是心血之作,值得你認真對待。
加入郵件清單,在《看本質》有更新時通知你
不定期發布文章以及分享學習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