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质看本质文稿【8】告别短暂假期,直面漫长人生——镜像世界|实用主义|佛学乱谈

看本质文稿 Sep 04, 2025

 

1、节日是观念真实,你也是

简化世界启发你,欢迎来到汤质看本质。

这两天是中秋节,我们来聊哲学。

中秋节和哲学有什么关系?还真有点关系,有一个话题,我想不出有什么时候比今天更适合聊了,这个话题在《看本质》这个节目中频繁出现,但似乎从来没有彻底讲明白过。

它叫做:「观念真实世界」。

图片

中秋节就是典型的「观念真实」的存在,你能在世界上找到一个叫中秋节的东西吗?可你我现在都享受着中秋节假期,家庭因为中秋节而团圆,商家因为中秋节而赚取利润。赫拉利在他的书里说:「知道某事只是人类的制度」和「相信某事物本身有价值」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区别,这既是人类世界最有趣的地方,也是它最令人费解的地方。

在之前的节目中,我们提到波普尔,哈贝马斯、拉康都曾在各自的理论中把世界分成了的三个维度,虽然具体的划分逻辑不同,但都能看见观念真实世界的影子。

图片

之所以把「观念真实世界」当作主线,是为了让大家多一个角度来克服简单的物质与精神二元对立的偏见,多了这么一个角度,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会变的更加立体——以前无法看见的东西,能透过它被你看见,以前无法解释的现象,能通过它得到解释。

之所以不理解,是因为看不见、看不全。

当我们能逐渐把「曾经相信的价值」,还原成「如今知道的制度」的时候,世界在你眼中会显得更加“温顺”一些。

图片

于是,前面的节目里,我们透过「观念真实世界」这个取景器,重新审视了人类历史、概念、逻辑、现代性、存在、权利,甚至是“科学”。

图片

今天,我们玩个大的。

我们将目光收回来,我们来审视取景器本身,甚至,审视取景器屏幕玻璃上映射的那个“你”

节目的最后,我们会得出结论:中秋节和“你”,同为观念真实世界中的一员,根本没什么区别。

有意思了。古希腊人说要认识你自己,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天底下最难也最重要的事。你自己就是最重要的观念真实,却也是最难把握的观念真实。

你可以认识一个对象,但你如何既是主体又是对象?“自我”你在这个世界上最了解也最不了解的对象,也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最原初的误解,之后的一切烦恼皆由此而来,一切纠缠也因此而起,当然,一切解脱之道也和它有关。

这么重要的问题,当然值得大聊特聊。

所以这期我们会拜会一些心理学家、哲学家、甚至宗教领袖,我们从欧陆出发,途径北美,最后回到东方。

图片

2、节日,时间与系统的命令

让我们从一个简单的现象聊起:

当我说「节日」是因为共同相信才存在,你往往会认同。但我说宗教、公司、家庭、民族、国家、货币、甚至“自我”这些也并不真的存在的时候,你一时会难以接受。下面我们由简入繁,我们先简单讲一下「节日」的发生和演变,借此来阐述一下观念真实的基本特征。

观念真实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始于生存需要,且反向塑造生存形式

繁体的“節”是竹字头,对于古人来说,节是一种自然的刻度,是一种获得时间感的方式,为什么要获得的时间感?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开展生产,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确定感。

上期讲过,「生物的本质就是一系列关于时空的磋商」,我们的时空眼镜是摘不掉的。于是,我们要让时间在我们面前“现形”。

图片

确定性来自规律,我们必须要让自己生活在规律中,我们也必将受其囹圄。

咱们中国有一个词,叫节令。节气时令,节律就是生机,时间就是命令,跟着这个节奏来,你才能生存。而这个命令不仅来自自然,也来自我们的“系统”世界。

譬如,中国很多节日,其实都是为了巩固和维系宗族本位的世界观而诞生的——清明、端午、重阳、春节、包括我们今天正在过的,中秋。

中秋最早起源于古人对月亮的祭祀和秋收庆祝,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渐演变成了团圆的象征和命令。

图片

中秋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在这节点上,我们需要团圆,让我们的心智重新沐浴在“家本位”的文化之中。要知道,正是这些规律与命令,维系了我们民族的向心力。这种影响是超国界的,它辐射了整个儒家文化圈,直至今天,中秋节在韩国还是法定节假日。

上面说的是始于生存和反向塑造,观念真实的另外一个关键特征是“无中生有”,准确讲叫“因信生有”——因为集体相信而“真实存在”。

图片

不过,这种「有」并不是坚固的,而是不断流变的。这很好理解,有点年纪的人会发现,今天中秋节和十年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这种流变,呼应了系统世界和生活世界自身运转方式的变化。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生活世界」的主体意识从家本位变成了人本位

商业和科学的发展也使得「系统世界」的运转逻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我们从「生产者社会」进入了「消费者社会」。

系统的要解决的课题也从「如何生产出更多的物资」变成了「如何生产更多的消费者」,福特给他的员工发高薪,是为了让他的员工买得起汽车,企业存在的终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消费者。

图片

这个背景之下,节日“变味儿”是必然的。

你父母在意的节日带来的团圆,这是传统宗族本位心智遗留;

你在意的是节日带来的假期,这是现代性个人主义的体现;

系统在意的是节日能凭空创造出消费者节日凭空创造了意义,我们为了意义而消费,简直像巫师的魔法一样有效

有没有人愿意统计一下,现在电商平台上一年有多少个被凭空造出来的节?300多个得有吧?

图片

3、法国弗洛伊德与镜像世界

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观念真实」的基本特征——

始于生存,反向塑造,因信生有,不断异化,意义魔法

你可以把节日替换成“家庭”“国家”“公司”“货币”“语言”“文字”,它们都是始于生存,反向塑造,因信生有,不断异化,能塑造意义的魔法。「自我意识」也是。

现在我们就将对象从最容易处理的「节日」,切换成最难处理的「自我」。

图片

好玩的来了。

关于自我意识是无中生有的观念,你可能听萨特和佛陀说过了,但哲学家和宗教领袖的话总是有点可疑,所以我今天要向你介绍理论来自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兼哲学家。他就是号称法国的弗洛伊德的「雅克·拉康」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收回来,看看印在取景器屏幕玻璃上的你的那张大脸。

欢迎进入拉康的镜像世界。

图片

前面提到,拉康也把世界分成了三个维度——想象界、象征界和实相界,你会想当然的认为,自我在这三个世界里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自我是想象,自我是象征,自我也是实体。

你这是一种肯定和建构的逻辑,正相反,拉康是以否定和解构的姿态来理解“自我”的——

  • 想象界存在的是「伪自我」;
  • 象征界存在的是「赝主体」;
  • 实相界存在的是我们永远无法触及的「不可能的存在之真」。

你认为的那个「自我」是不存在的,自我是披着象征性人皮的「空无」。

图片

这是怎么回事?

按照拉康的说法,我们其实身处一个虚无的镜像世界,想象界对应着自我之镜与他人之镜,象征界对应着符号之境,这三面镜子分别贯穿了我们的幼年、童年和成年,我们就是在这三面镜子中找到我们「自己」的。准确地说,不是「找到」,而是我们在这三面镜子中「误认」了「自己」

当然,这里的镜子是个隐喻,镜子泛指一切「他者」,指一切不是你的「东西」你的目光投向这些他者,他者映射出的那个幻象,就是你以为的「你」。

图片

4、自我之镜与他人的目光

在幼年阶段,自我之镜映射出了「伪自我」。

要知道在弗洛伊德的理论里,是有一个原初存在的自我的,它介于本能(本我)和超我之间。本能是动物性的,超我是道德性的,只有自我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它是人的系统,控制着人和现实世界互动的机制。

问题是,如果真的存在这么一个原初自我,为什么我们会对所谓的现实有大量的误解和错判,出现各种疯癫和失调?拉康认为问题根源在于,自我从一开始就是个伪的、假的、虚幻的,一切疯狂都源于我们最初的误认

图片

对于一只猴子,一旦明了了镜子形象的空洞无用,整个行为也就到头了。而孩子身上则大不同,立即会由此发生出一连串的动作,他要在玩耍中证明镜中形象的种种动作与反映的环境的关系以及这复杂潜象与它重现的现实的关系,也就是说与他的身体,与其他人,甚至于周围物件的关系。

……

一个尚处于婴儿阶段的孩子,举步趔趄,仰倚母怀,却兴奋地将镜中影像归属于己,这在我们看来是一种典型的情镜中表现了象征性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我突进成一种首要的形式。以后,在与他人的认同过程的辩证关系中,我才客观化;以后,语言才给我重建起普遍性中的主体功能。

《拉康选集》

拉康说,一只猴子对镜子里面形象是没有感觉的,而婴儿在6个月之后就会和镜子里面的镜像进行一连串的互动。我们每个人都是早产儿,刚生下来时,完全不具备任何行动能力,世界一团混沌,物我不分。

图片

正是这种「镜像」帮助婴儿确认了自身,使的婴儿在一种「外在性」中逐渐获得了完整感,由此,也构建起了“他”最早的自我意识。

因为主体借以超越其能力的成熟度的幻象中的躯体的完整形式是以格式塔方式获得的。也就是说在一种外在性中获得的。

《拉康选集》

接着是第二面镜子——他人之镜,这个镜子的本质是他人的面容和目光。拉康说,6个月到2岁半的这段时间,「他人意象」开始主导我们自我意识的形成,他人的面容之镜和目光之镜包围了我们的世界,我们就是在这些镜子的包围和「侵凌」下逐渐认识“自己”的。

这个过程将持续整个青少年时期。

自我一直只是主体的一半;并且是他在找到时丢失的那一半。人们由此明白他很珍视这个自我并且试图在自身或他人那里所有显得时重复了他的地方抓住自我,以及试图在所有在形象上与他相似的地方抓住自我。

《拉康选集》

所以你会发现,越是成年人越喜欢说:「一定要变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因为整个青少年时代,我们都在心里说「我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在成年之前的“样子”,都是在他人的目光和面孔中反射出来的镜像。

图片

长大之后,情况变好了吗?可能更糟糕。自我之镜和他人之镜,都发生在「想象界」,当我们脱离了成长环境,成为了社会化了的成年人之后,我们便进入了「象征界」

 

5、受困象征世界的成年人

什么是象征?象征就用来是替代被象征的事物的“别的东西”。我们去上厕所,会看见象征着男女的指示标,你能瞬间理解它们的意思,不需要有个保安大爷在门口引导。

但你看到这个象征的时候,你脑子出现的并不是什么女人和男性的性征比较,而是「男人」「女人」这对词语和概念。

图片

真正的「男人」是不在场、远隐的,拉康说:

「象征物成为从现地解放出来的『词语』,在这个存在中象征获致了『概念的永恒性』,词语是以不在场组成的在场,以词语为中介,不在场可在一个初始时刻得到名称」。

是词语的世界创造出了事物的世界

《拉康选集》

所谓象征界,就是由语言交流所构成的意义世界。可想而知,它是虚无之上的虚无。

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等等,结构主义语言学又是个啥?

我们分开来看,所谓结构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关注的不「对象」,而是「对象之间的关系」。索绪尔的语言学将概念分成了「能指」和「所指」,(苹果这个符号和与具体一个苹果的区别),并提出「符号的有效性来源于它和其他符号之间差异」的说法(苹果与梨子的种差决定了苹果的属性)。

你用结构主义那种「关系先于本质」的眼光看语言,就会很多神奇的发现——著名的结构主义者列维斯特劳斯就提出了「能指先于所指」的说法,意思是,对人来说概念符号远比概念所指具体对象更实在。他说:「能指与所指之间,总横亘着某种意义过剩的不平衡,这种差异恰恰是因为『能指过剩』」

(德里达更过分,认为既然符号的差异性先于符号的同一性,那一切概念都是变动不居的、延异的,发展出了他自己的解构主义,福柯则从权力的角度强调了能指符号乃至知识的独断和僭越)

图片

这个能指的激情从而构成了人类状况的一个新向度,因为不仅人讲话,而是在人身上,通过人,话在讲,人的本质变成由语言结构显示其效果所构成,他成了语言结构的素质,由此在他身上回响着言语的关系。

《拉康选集》

列维斯特劳斯「能指先于所指」的理论对拉康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拉康来说,能指先于所指,意味着,概念先于物件,描述先于事件,也意味着「观念先于自我」。自我最初诞生于镜像自我的误认,成长于他人的目光和面孔,最终囚困于社会的语言之中。所以,自我是虚无之上的虚无

图片

6、困住你的“能指”之链与意义之网

问题是,语言之镜如何能虚构出自我这个伪主体,又如何能囚困它呢?拉康创造了一个很有趣的概念——能指链(或译“能指连环”)。无数个漂浮的概念彼此关联形成网链,通过各种隐喻来虚构自我。拉康说:

能指形成了一张网,我们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却能彻底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它们构成了我们的世界,一个从本质上说是象征性的世界。

《拉康选集》

图片

网链这个隐喻非常有趣,我们可以形象地理解一下:

首先,网是空的,但它却能全方位无死角地锁住你,为什么呢?因为它有「缝合点」,这个缝合点就是本身空无的概念和概念「联结」时所创造出来的“意义”,这种意义对人来说是结结实实的存在,就是我在节目一开始提到的「无中生有」的「意义魔法」。

我们可以说,意义坚持在能指链中,但链中的任何成分都不存在于它在某个时刻本身所能表示的意义中。

能指链所揭示的是这样一种可能性:因为我与其他主体共有这个语言,也就是说,因为这个语言存在着,我就能利用这个语言来指称与它所说的完全不同的事。

《拉康选集》

你会说,缝合点在哪呢?我们怎么没感觉到?我觉得自己挺自由的呀。“缝合点”无处不在。不信的话,做个自我介绍试试?

是一名学生,我是一名父亲,我是一名员工,我是一名领导,我在杭州,它是个在南方二线城市……前面每一个概念都是其他概念组合而成的缝合点。世界上有「学生」这种东西吗?学生的所指是一群在学校上课的人吗?不止于此,在今天社会语言中,学生还缝合了很多其他意义。

如果你认为你只是一个在学校上课的人,你似乎会比作为学生的你更自由一点点;同样,世界上有学校这种东西吗?学校是人们求取知识、结识同伴的地方吗?在这个地方的你,会比在学校的你更自由一点点。

为什么他过的妙趣横生,你只能循规蹈矩?噢,是他想得一点,为什么他想得开一点?因为他的「缝合点」稀少一点,他的网链更松一点,所以他想得更“开”一点。

图片

这个问题可以一直问下去,问到最后——世界上有“你”吗?若按照拉康的说法,答案是没有,你只是空无

总之,拉康为我们的人生塑造了这样一种意象:

一开始,什么也没有,突然眼前出现了一面镜子,喔,这是你,你获得了最初的同一性,最初的伪我出现了;

你逐渐长大,眼前出现了第二面镜子——他人,他人看见你,你也透过了他人的看见而确认了自己,「拥有我的那个他者,他通过拥有我使我存在」第二层伪我出现。

图片

最后,然后你带着这个自己走出了摇篮走入了社会,从想象世界进入了象征世界,马上就被困在了能指之链和意义之网中,第三层伪我出现。

现在的,就是一个最里层啥也没有的俄罗斯套娃,最初的空无和层层的自欺,形成了一个充满了张力的虚妄结构,导致了我们出现了各种精神障碍、认知失调、心智混乱。

镜子阶段是场悲剧,它的内在冲劲从不足匮缺奔向预见先定——对于受空间确认诱惑的主体来说,它策动了从身体残缺形象到我们称之为整体的矫形形式的这种狂想——一直达到建立起异化着的个体强固框架,这个框架以其僵硬的结构将影响整个精神世界。

《拉康选集》

 

8、世界从来不发生在「外面」

上面的话,听起有几分道理,但你肯定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个人既然从镜子里面看见了自己(这里的镜子泛指所有他者),那镜子前面怎么可能什么都没有呢?这没道理啊。

这个关键问题是拉康学说的根基,但它似乎很难被证实或证伪。今天我在这里开个脑洞,做个补充,看看能不能给你一点启发。

图片

我们需要理解一下什么是「看见」。直觉上,我们会认为,我们之所以看见一个苹果,是我们将目光投射到到了苹果上,所以我看见了一个苹果。但科学告诉你,从来没有什么目光被“投出去”,只有光从苹果身上反射“投进了”我们的眼睛——光的不同波长被我们的视锥细胞处理成各种电信号,传入视觉中枢,才形成了视觉“感受”。

图片

从这个意义上,事物永远不发生在“外面”,永远只在发生在我们的意识“里面”。桌上的苹果,镜子前的你,都发生在你的意识中。你从来没见过真·苹果、真·我。

你看到的一切,都是伪相。

图片

为什么我们只能看见伪相?因为伪相让你活下来。你必须看见一颗红红苹果就高兴,爬上树就摘过来吃;到阴森晦暗的虫蛇就感到害怕,肾上腺素激增撒腿就跑。

如果我们的祖先进化出了一双如实还原波长的眼睛,如实接收震动的耳朵,不知疼痛,没有恐惧感的中枢神经,他算得上是个神人,但他会饿死。

这种彻底的如实观照,你观不观?

这时候有人会说,虽然我们看见的是伪相,但你不能说真相不存在,那个苹果背后的物质真相还是在的呀,不然我们吃的是个啥?又是谁在吃?

的确如此,任何唯心论者都没有荒唐到不承认物质存在的地步,他们只是坚持认为,物质本体我们是无法认识的,它是巴门尼德的万物背后的那个「一」,是柏拉图的那个在洞穴里投下各种幻象的「理念」,也是康德的在彼岸世界不可知的「物自体」和拉康的不可能存在之真的「实相界」。

图片

拉康的实相界和我们按照字面意思理解的实相界完全不同,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个物质、可见的、确定的世界,我们的世界,不过是我们在「时空取景器」中看见的扭曲幻象。在这个幻象世界中,无虚构了我,我虚构了我们,我们之间的符号虚构了文化,幻象之上的幻象之上的幻象,这是一种彻彻底底的虚无主义——我们一直在和自己玩儿。

不知情的时候还好,我们玩得很认真,知道真相之后傻逼了,一切如此荒谬吗?

 

9、看山不是山

这些话,我以一种讲述奇谈轶闻的语气讲给你听,但在哲学史中,这简直是最老生常谈的话题。轴心时代以来,散落各地的人类之光逐渐觉醒,这个话题就成了生而为人的终极迷思。

摆脱了生存压力的人开始有了闲暇,闲的发慌的时候就爱瞎琢磨,一不小心就发现了这个全息世界的bug,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尴尬,无论你在东边还是西边,但凡调动智力去追究,最终都会走到这个尴尬的死巷里。

面对这种荒谬,人们表现出了两种态度。一种是根本不听你胡扯,继续认真玩,名利权情,看山是山,滚滚红尘,欢乐无边;另一种人,在认识到这种彻底的虚无之后就彻底懵逼了——我们费劲折腾的这一切,到最后又有什么意义呢?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我”不是“我”,看什么都是虚假。

图片 图片

不听我胡扯的人,应该已经关掉这个页面去滚红尘了,剩下我们这些看山不是山的人,茫然四顾。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该怎样调和这种虚无,继续健康快乐地生活下去?

这个话题太大了,今天不能完全展开,我大致分享一下两个风格迥异的解决思:一个是西方的实用主义,第二个东方是佛学,一东一西,一虚一实,正好解了中间这帮人投的毒。甚至,我们还能顺便一窥不同文化传统下的思维方式差异。

 

10、实用主义:我们应不应该相信宗教?

实用主义也可以叫实效主义,听起来是非常“唯物”的一个流派,因为它很“实”嘛。恰恰相反,实用主义的基础是彻底的唯心论和经验论。实用主义的核心精神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真理内在信念,而信念的价值取决于它的实效

图片 图片

「真理内在于信念」就是一句极其唯心的表达,你以为拉康的象征世界的说法很激进吗了?实用主义的创始人皮尔士早就说过「人是一个象征动物」。

实用主义的二号人物、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则说自己是一个彻底的经验主义者。他在书里有一段原话,非常贴合我们今天的主题,我必须念一下:

人们是多么喜欢不正当的魔法,你们知道,魔法词语常常起多么大的作用。……所罗门知道所有精灵的名字,并且在知道他们的名字以后,就能够使他们服从他的意志。这样,对于淳朴的心灵来说,宇宙总是像一种神秘莫测的谜团,解决这个谜团的钥匙必须在那些闪光而有力的词语或名称中去寻找。这些词语说出了宇宙的原则,有了这些词,似乎就像拥有了宇宙本身。“上帝”、“物质”、“理性”、“绝对”、“能量”等等都是解决宇宙之谜的名称。你有了这些名词,就可以放心了。你的形而上学的追求就终结了。

但是,如果你采用实用主义的方法,你就不可能把上面所说的这些词当作追求的终结。你必须揭示出每个词实际对应的价值,使它在你的经验之流中发挥作用。

威廉·詹姆士《实用主义》

我的哲学就是我所说的彻底的经验主义,即一种多元主义,一种偶然主义,表示逐渐获得并始终处于创造过程的秩序。它是有神论的,但其本质并非如此。它反对一切有关绝对的学说。

威廉·詹姆士 转自《现代西方哲学纲要》张汝伦

这种彻底经验主义表现在,传统认识论的逻辑是:因为真,所以有效,而实用主义的逻辑是反过来的:因为有效,所以真。真理是相对的。杜威说,人所知的最后实在就是他的「经验」,实用主义认为自然的进化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无生物阶段:它们的交互是「原因和结果」
  • 第二阶段是生物阶段:它们与环境的交互是「刺激与反应」,这个时候生物拥有的是一种粗糙的,心物不分的「原始经验」
  • 第三阶段是心智阶段:高级动物、人与环境的交互是有目的的「手段与效验」,这个时候,心的活动能力增加,开始对原始经验进行整理,产生了更高级的经验。

任何阶段的交互都是一种「施与受」的关系,但只有第三阶段的心智才能理解这种关系,并能通过一种「手段与效验」来优化经验,来提高适应能力。对经验予以优化的经验,就是所谓“智慧”,而实证科学方法则是最有效的效验手段。

图片

但,无论你手段多高明,经验多丰富,智慧多深邃,它们都是对原始经验的加工,我们是无法超越原始经验的,我们永远受困于作为一个存在物的感官禁闭中。

我的论点是:如果我们首先假定世界有一种原始素材或质料,一切事物都由这种素材构成,如果我们把这种质料叫做“纯粹经验”,那么,就不难将认识解释为纯粹经验的一部分;它的一端变成知识的主体或负担者,知者,另一端则变成所知的客体。

威廉·詹姆士《彻底的经验主义者》

在杜威看来,人与自然,也就是他的世界,本来就是一体的。人本身是自然过程的一部分,思维只是人这个活的有机体与其环境高度发展的积极关系的形式,是一种自然过程与活动……万物都以某种方式对自己的环境做出回应……思维是人这个有机体对环境回应的特殊方式。

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纲要》

是不是和上期《物演通论》的物演逻辑有一点点像?

实用主义不纠结世界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世界终归是经验的,面对虚无,实用主义开出的处方是一种「唯用论」「改善论」,能带来「效用」的,就是有价值的。

哲学不应该纠结于那些虚头巴脑的问题,而应该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指导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譬如宗教问题——我们应不应该相信宗教呢?

未来哲学的任务是澄清人们关于他们时代的社会和道德竞争观念。它的目标是尽人所能成为处理这种冲突的工具。

威廉·詹姆斯

詹姆士会告诉你,我们不应该纠结于「该不该相信」的问题,那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应该关注不同选择所带来的「结果」的差异。

这有点像那个著名的「帕斯卡的赌注」:上帝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你要么信要么不信。你相信上帝,上帝不存在,你没什么损失,至少求了个心安,万一上帝存在,那你就赚大了。

反过来,如果这两个选择的结果没有实效上差别,那它们的区别就没有任何意义,根本上就是一回事,你纠结什么呢?

实用主义愿意把多元论当作一个认真的假设来对待……归根到底决定这些问题的是我们的信仰,而不是我们的逻辑,而且我也不承认任何假托逻辑之名否认自己信仰的权利。

如果上帝的假设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是令人满意地起作用,那么这个假设就是真的。……我本人绝不相信,我们人类的经验就是宇宙中存在的最高形式经验。我倒是相信,我们和整个宇宙的关系就像我们的狗儿、猫儿之类的宠物与整个人类生活的关系一样。

威廉·詹姆士《实用主义》

 

11、实用主义与中国

实用主义的名声在今天不是特别好,被提及时都语带贬义,因为它看起来有个明显的问题:如果我们以“有用”为纲,那何为有用?改善就是有用?进步就是有用?“有用”依然是一个主观标准。建立在相对性之上的相对性,是无法克服相对性带来的问题的。

但无论如何,按照实用主义的思路,只从「结果」上看,实用主义是「有用的」。它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号称美国的国家哲学,20世纪传入中国之后,胡适先生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与推广,随后开始席卷中国。

图片

中国的实用主义被剥去了唯心基础换上辩证唯物的硬核引擎。直至今天,几乎刻入了每个人的心智里。

中国和美国也的确是地球上最务实、最「成功」的两个国家。而且,相比之下我们还更“牛逼”一些,因为我们的内核更“实”。

那些美国人还相信什么新教伦理,有什么“用”?

实用主义(Pragmatism)在我国已为学术界熟知的一个名辞,远在民国初期,此学说为国人加以介绍与提倡。后实用论巨子杜威来华讲学,此一学说,曾风靡一时,为多数学者所信受。唯近数年来,此一学说表面上似少人提及,实际上已侵入我国社会之各阶层,成为一般社会思想与行动上自觉或不自觉之信条。以目前状况而论,实用论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意义上可谓已植根于我国。近功利,忽远效,崇便利,轻道义,唯计满足,不择手段,此为今日我国社会之写照。

《实用论评述》谢幼伟

实用主义是「看山还是山」的一种途径。但注意啊,我这里说的是经过深度思辨的实用主义——对于你坚定的信念,你可以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去践行,但你永远知道,它只是你的信念,它不是绝对的真理。

今天大部分人脑子里的「实用主义」,最多算最「功利主义」、甚至干脆就是「拜金主义」。

如果说功利主义还算是哲学范畴的话,那拜金主义基本属于“应激反应”了。

是不是觉得不够究竟?我们再来看看东方版的「看山还是山」。

 

12、佛

还记得前面拉康同志的那个全方位锁死我们的能指之链和意义之网吗?

实用主义思路是,即然我们认清了虚无的本质,知道了一切都是经验,那我们就老老实实地通过「手段与效验」扩展和优化我们的经验吧,去创造更有张力的缝合点(意义),最终把网给撑大,用不纠结的务实态度,获得主动权,争取更多的自由度。

佛家的思路,完全是反过来的:别作了,多大都是不自由,多自由都是自我欺骗。

佛说,我们应该像上面那个看破学生、学校人一样,最终看破自我。彻底跳出这张虚伪之网,这才是终极解脱之道。准确讲,不是跳出,你得消失。

了悟到「缘起性空,诸法无我」,你消失了,无我了,网就只能扑“空”了

佛家万千法门,都是为了将“我”修成“空”。「修」这个字是非常关键的,佛家讲「闻思修」,而我们截止到现在,都在闻,偶尔思一下,有个屁用?百闻也不如一见,百思也不得一解。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楞严经》

你知道你是空无了,你确认一切都是梦幻泡影了,你在脑子里都琢磨了一千遍了,有什么用?老板一个眼神、父母一句责骂、同伴一个的鄙夷就能让你神形俱灭,堕入无间地狱。

说一千道一万,你还是得修啊。

 

14、佛的第一性原理与四圣谛

佛学博大精深,我的功力只够稍微推开个门缝,让你看看里面的绮丽景观。今天,只简单提一下四圣谛的概念,就是我们常听见的:苦集灭道

佛陀在鹿野苑首次说法,开讲《转法轮经》讲的就是四圣谛说。“圣”(ariya,梵文ārya)意为圣洁或高尚,“谛”(sacca,梵文satya)意为真谛或真理。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这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法的核心。佛陀本人也强调四圣谛是佛法的精髓,修行的根本,在传法过程中反复宣示。……佛陀重视伦理实践,而避免玄学思辨。他认为四圣谛是解决人生苦难的唯一可靠途径。

郭良鋆《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苦集灭道什么意思?简单说,它是佛陀基于佛教第一性原理的“外推”。

什么是佛教的第一性原理?

四个字,缘起性空

佛陀认为一切存在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元素和合而成,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和合呢?是各种因缘,即因果律,一颗苹果,一颗苹果树,苹果树种子,分子原子粒子,包括所谓的“你”,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它们本身并没有自性,只有空性,但它们被套上了一个名词之后,就被我们「以为」是一个整体了(是不是想起了缝合点?)。

于是你看佛经,总觉得他们不好好说话,经常会碰到这种神奇句式:「佛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佛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图片

佛在不厌其烦地提醒你:我说的这个名词,不是我想说的东西,我用的这个能指,永远无法抵达真正的所指。所以佛陀告诫我们要「见月忽指」——别看他的手指,看月亮。还有时候干脆懒得说了,拈花一笑,悟去吧你。

变动不居的因缘和合,因为思维、概念、语言的缘故,被我们「以为」是有自性的存在,这是天底下最大的误解。这种误解,带来了一个必然的结果:一切存在,必定是痛苦的。这就是苦谛。

 

15、知道人生充满痛苦,我就放心了

在我看来,苦谛给了佛学一个非常“殊胜”的理论根基。存在就是痛苦,佛陀总结了八种苦,生、老、病、死就不用多说了,你哇哇哭着来,黯然神伤地离开。

以为生老病死之外总有些快乐时光吧?并没有,所有正面情绪,最终都会沦为更大的负面情绪的铺垫。

你现在觉得快乐,是因为你“着相”了,那是一种必将幻灭的虚妄,于是所以就有了所谓的「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最后佛说,我们的五蕴、色受想行识,一切的一切,都是变动无常的。

人生充满了痛苦。

这种彻底的悲观和消极,为什么被我说成是”殊胜“?它的殊胜体现在,从「缘起性空」到「一切皆苦」的推论,是一种究竟的、无染的、真实得有点残忍的如实表达。

佛陀的究竟世界观建立在「我们没有自性,我们的存在是充满痛苦的」这个基础之上,而众生的世界观则是「我们有自性,我们的存在应该是充满快乐的」。

很明显,前者更接近事实,后者更像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正是「没有」和「有」、「是」和「应该是」之间的落差形成的巨大张力,使我们陷入无尽的痛苦轮回

图片

可你一旦彻底接受了这个悲观预设,张力马上就会消失一大半。你会平静很多,会生出“出离心”,马上会问:我该如何逃离这种愚蠢的轮回?

你上道了,还有三谛了解一下。

所谓「集谛」,就是对痛苦起因的解释,我们经常听到的贪嗔痴三毒,就包含在集谛里面。了解了痛苦的起因,怎么灭了它呢?「灭谛」讲的就是灭除苦厄的原理。「道谛」则是具体的修行方法。

图片

佛家发展出了一套渐次分明的实修之道,你可能听过著名的“八正道”,前面提到的「出离心」就是八正道之一的「正思惟」中的「出离惟」,道理听懂了,脑袋一热,你升起出离心,光是”升起“可不行,这也是要「修」的。

图片

前面的节目我们说禅修、或者正念冥想本质上是消除分别心的刻意练习,为什么「修」这么重要?因为你必须用「修」来对抗你的习性,但这并不容易。

我们一天冥想20分钟,在这20分钟里,我们活在当下,“对治”贪嗔痴。但在另外的23小时零40分钟,我们都在自我中“巩固”贪嗔痴。

要离苦得乐,何其困难。

图片

但它依然值得尝试,它会让你的自我软下来,松弛下来,你的身边会多出一些空间,慢慢地能意识到有一种时间叫当下,你看世界的眼光会慢慢发生变化,慢慢能体会东方式的看山还是山。

节目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最近总有人说,为什么你的节目到最后总是飘向神秘主义和宗教的怀抱?还有人说我在借哲修佛?……我必须声明一下,本人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你就当我是个实用主义者吧。

 

尾声:短暂假期vs漫长人生

我为什么要在欢乐的中秋节讲这样一个严肃还略显沉重的话题?最后一点的时间,交代一下创作动机吧。

这期节目源自这样一个“常见又可疑”的观念结构:中秋节并不存在,那我们为什么过?人生本无意义,我们为什么要活着?这两句话放在一起的感觉是非常诡异的。它们的结构是一样的,但我们对它们的回答却迥然不同,其中的差别必定很有意思。

我们热爱假期,我们怀疑人生。短暂假期是乐,漫长人生是苦。

这难道不是一种极其愚蠢的自欺吗?没有一种东西叫假期,佛说假期,即非假期,是名假期。我们热爱假期,本质上是热爱那个获得了短暂自由的自己。

坏消息是,自由是个假货,自己可能也是赝品。周一会像噩梦一样袭来,“爱别离”“求不得”的「小乐大苦」,我们每七天要受一次。

同样的道理,也没有一种叫人生的东西,佛说人生,即非人生,是名人生,我们怀疑人生,本质上也是在厌恶不自由的自己。

但好消息是,由于自我是假货的,所以我们的厌恶和不自由,也是假的。而努力克服分别心,“活在当下”的「小苦大乐」,我们可以在无数个片刻获得。

最后,祝你节日快乐,日常幸福。

 

我是湯質,《湯質看本質》節目的主理人。

我會花大量時間在一個課題里漫遊,借助跨學科視野和哲學思辨,為你深掘出真正的智識寶藏。

每期必是心血之作,值得你認真對待。

主页

加入郵件清單,在《看本質》有更新時通知你

不定期發布文章以及分享學習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