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质看本质文稿【7】生而为人,做个好梦——《物演通论》与理性边界浅谈

看本质文稿 Sep 04, 2025

 

1、英国王阳明

首先我们来识两个人,一个是著名的「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巴门尼德」,一个是著名的经验主义者「贝克莱」,虽然都是著名的,但他们的和正苏格拉底哲学家苏格拉底、以及同是经验主义者的洛克、休谟相比,知名度差得非常多。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似乎只是支线剧情中的角色

图片

《看本质》作为一个拥有数十万忠实观众的热冷门节目,怎么能把宝贵的篇幅让给支线剧情中的角色呢?这么安排,当然是有充分的理由的。

少废话,亮家伙。我们来看看这两位哲学家的各自的主张。

巴门尼德的主张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一切即一。按字面意思理解就行,就是说,万物是同一的,是一体的,是一个东西,本没有任何分别。而我们人类所认识的一切,都是幻觉而已。

贝克莱是英国王阳明,他的主张可以用七个字来概括:存在即是被感知(to be is to be perceived)。你也可以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物质世界是我们感知形成的一种习惯性的观念,本质上并不存在一个思想之外的物理世界,“心外无物”。

贝克莱说,我面前的桌子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看得见它,并摸得到它,如果我看不见摸不着,它就不存在了。这种说法从逻辑上却又无法反驳,在经验上无法彻底证伪,但却十分荒唐,所以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一脚踢在石头上,忍着疼说「我据此反驳!」。

图片

这下你知道为什么他们只能在支线剧情里面存在了吧?别说放在唯物主义盛行的今天,就是放在历史上的任何阶段,他们的观点都是非常反直觉反经验反常识的。

而且这种说法会容易让人怀疑人生。一小部分人是被理论给说服了,所以怀疑人生。另外一大部分人是因为看到如此荒谬的说法也被拿来讨论,成为哲学史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环而怀疑人生。这个世界疯了吗?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就能名留后世吗?先人们连基本的判断力都没有吗?

其实让我们怀疑人生的关键点不在于它彻底没道理,而在于我们认为没道理,有人却觉得其中大有玄机,而且那些人看起来都是聪明人,比如商界在几年前疯狂追捧王阳明的心学,霸占各大机场书店,你也可以一脚踹在石头上说「不是说心外无物吗?」。我们生活总会面临这样的尴尬:面对某个暂时无法被证伪的存在,有人疯狂劝退,又有人疯狂跟进,你心想到底是我们笨还是他们傻呢?

图片

2、唯心vs唯物

你会说这听起来就是唯物和唯心之争嘛?如果是的话,那胜负早就定了,今天大部分人是都相信唯物世界观的。说相信是有问题的,这不是相不相信的问题,世界就「是」唯物。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范畴和我们上期所说的「科学世界观」是高度交叉的,毕竟物理学是科学之王嘛。一把枪顶在你头上,我看你心外有没有子弹。所以,今天你我的世界观两句话就能说清楚:世界是物质的,科学能找出规律,我们能利用规律获得成功,没了。

上期我们想刷新一下各位对科学世界观的迷恋,这种迷恋具体表现为一种认为科学说的啥都对的「科学主义」,说实话,上期的刷新是不太成功的,这期,不成功便成仁。而且这期我们不刷什么科学主义了,我们直接刷科学的本体。用什么刷?就用巴门尼德和贝克莱这一脉思绪来刷,为了提升战力,会借鉴一些当代的哲学理论作为助攻。

图片

可不管谁助攻,这期论证难度都非常大,比上期还要悲壮。但如果成功了,那将会是对科学主义者釜底抽薪式的最后一击,这期如果玩砸了,那将会是你看到的最后一期。虽然我还会继续更新,但你肯定不会再追着看了,因为你会觉得这期实在太荒谬了。

开始之前,有个事情还是要声明一下,我为什么一定要把科学当对手呢?是不是要哗众取宠惹人注目?朋友,凡我有点理性也应该换一个软柿子捏啊……因为我相信:没有对立面是无法理解自身的。菲茨杰拉德说:「一流的智慧,是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能够自在呼吸(正常行事)。」我今天要做的,就是把我能找到的最具说服力的「对立面」给你呈现出来。你听完之后还能不能自在呼吸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我目前精神正常,身体健康。

 

3、你死后世界还存在吗?

我们的故事从一个看上去很蠢的问题开始,我想问你,你认为你死了之后,世界还会存在吗?注意,不是睡觉的时候世界在不在,被人打晕的时候世界在不在,而是死之后世界在不在。这个问题是心外无物的终极推演,虽然场景不同,但结构一致。既然结构一致,回答似乎也是一样的,在。为什么,因为世界上每天有那么多人死去,也包括了和你亲近的人,但太阳照常升起,世界在你眼前纹丝不动。别人死了,你还在,所以你死了,别人也会在,是这样没错吧?

那我再升级一下问题,如果世界上包括别人在内的所有生物都消失了,世界还在不在?或者我们换个说法:世界上所有能理解三维空间的生物都消失了,三维空间还存在吗?生物不存在了,山川河流还存在呀,被我们认识为石头的那个东西还存在呀。

关于这两个问题,我有一个非常好玩的答案,但现在讲出来会被人说成神经病,必须留到节目的后半部分再讲。这里,我只想先带出一个概念「时空」

我们在第二期就讲过,康德说:物自体不可知,我们每个人都受制于自己先天规定性,「时空」观念是我们先天归纳出来、刻在心智里面的东西,对我们来说,一切都是时间上的相继和空间上的相聚,你能想象一个没有时间和三维空间的世界吗?

我们这个节目总是说,要从日用而不自知的背景切入话题来颠覆认知,没有哪个背景比时空更“背景”了。时空是我们摆脱不掉的终极框架。古希腊哲人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我们往往用一种地球之子的骄傲姿态来理解这句话。可这句话所更深刻的寓意存在于这种骄傲的反面——这句话还没说完,它的下半句是「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如果你真的理解这句话,你应该感到一种惊诧和绝望,它揭示了人的终极局限性。这也是我们本期节目的真正主题。

 

4、柔软的万物之尺

人是万物的尺度,能观测这个尺度的只能是人,人与人定下的规矩,就是尺度的标准,但人用来度量世界的标准和世界的本来之间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呢?相对关系。

带着上面的认知,我们回头看看属于「人类」的伟大事业——「科学」了。科学的精确进步来自测量、处理、预测、修正。在科学进步的飞轮中,精确的观测与度量是一切的基础。离三体人降临地球还有400多年,如何防止人类再次出现17-20世纪那样的技术大爆炸呢?简单!只要破坏科学的第一步「测量」就足够了锁死基础科学了。所以他们用智子干扰我们的粒子对撞机,使得人类科学家无法获得任何有效的测量数据。其实不需要这么麻烦,我们早已被自己的「感官禁闭」给锁死了。

举个例子,速度。当我们说,130公里每小时的时候,仿佛这个速度就是一个绝对的存在,但当我以50公里每小时移动的时候,它的速度明明就是就是80公里每小时啊?但这80是相对速度,130是绝对速度,但绝对也是需要参照系的,这个参照系依然是静止的地面和不变的时间,但凡参照系发生一点变化,130公里每小时就不成立了。我们说5米长,3米高,也是基于三维空间结构的测量,我们的听觉视觉关联的震动和波长,所谓动和长,依然是基于时空参照系而产生的相对概念。

图片

所以你会发现,在经验的意义上,「时空」观念坚如磐石,但在知识的层面上,「时空」又不断地被颠覆。科学的进步史就是一部时空观的颠覆史。亚里士多德时期,是各种空间的组合,每个空间有各自的规律(位置连续统),统治欧陆一千多年,出现反常,到了牛顿时代,空间就变成了绝对均匀统一的存在了,形势一片大好,结果又出现了反常,再到爱因斯坦那里变成了相对时空,形式大好了一下下(短命过度),马上就在量子力学那里变成了混沌时空,到了今天,已经反常得不像话了,不创造出11维空间已经不足以解释我们观测到的「现象」了。

这里的问题是,如果物自体永远不可知,为什么我们总是能观测到这种我们无法解释「现象」呢?如果理性必定是有限的,为什么我们总能找到解释现象的「新理论」?这么看来,是不是说明了理性是无限的,最终物自体是可知的?这里要纠正一下,第一说法是对的,我们永远能观测到反常,第二种说法就有点科学主义了,我们不是总能找到解释现象的新理论,准确来讲,是以前我们找到了「暂时」能解释「大部分」现象的理论,以后可保不准。

 

5、物演通论

但这是个真正的好问题,如果能把它扯清楚,我们就能同时澄清认识的规定性和理性的边界,澄清人的局限性,科学的限度自然也就清楚了。这么高级的问题我自己当然是没能力回答的,对于这个现象或模式,我直接引述一下王东岳老师在书中的原话,大家都是中文母语者,别紧张:「主体的感应性能呈现某种『突破天然限度』的递进趋势,这表明它正在逐步趋近于『失存』……由于主体自身的存在度下降从而导致其『感应属性增强』、主观性增大,而主观性增大使对象的客观性越发遭到遮蔽和扭曲。

不是说好了中文母语者吗?

嗯,如果要概括的话,就是这么一回事。现在我来解读一下,这句话有非常多的关键词,比如感应性能、天然限度、失存、存在度、感应属性增强、主观性、客观性……其实要理解整个逻辑,我们只需要从两个字入手:「感应」。王东岳先生的《物演通论》有三大卷,其中第二卷是围绕「精神哲学」这个主题展开的,用来破题的就是「感应」二字。

图片

如何理解「感应」呢?要彻底理解它,我们必须彻底下沉一个维度,什么意思呢?这边岔开讲几句。但凡我们用语言开启一个讨论,有两个东西在开口之前就已经「先天存在」了,一个是「背景」,一个是「对象」。我们是把一个对象放在背景中去讨论的。对象是容易把握的,背景是常常被忽视的。比如说,科学这个对象,你放在人类生存利益的背景中,和放在物种多样性繁衍的背景中,得出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背景提前决定了一个话题的边界和价值取向,真正有效的讨论和沟通,都会对背景进行必要交代和澄清,但有一类背景是很难澄清的,那就是「主体背景」,对我们而言,「我们是人」就是最顽固的「主体背景」

图片

很多被「人」觉得犀利洞见,都是超越「人」这个主题背景之后才能产生的,赫拉利的书为什么有特色,因为别人都在人本位写史,他是把人还原成物种去写史,所以他才会把农业理解成是小麦驯化了人类;马克思理解社会,就不是人本位,而是生产力本位,才会得出物化的概念;哈贝马斯理解社会,就是不是人本位,而是主体间本位,才会得出交往理性的概念。

王东岳老师的哲学理论之所以显得很终极、很究竟,是因为他几乎把所有背景都清空了,留下了一个最底层的框架来处理对象。它的对象,不是人、也不是小麦和生产力、而是所有「存在者」;它的背景,是「存在条件」。无论你是什么货色,用王东岳先生的话说,「你只要不是『无』,你就不能无条件、无规定地接受外来的影响。」

迄今为止我们大部分的探讨都不自觉使用了「人与世界(人、社会)」的框架,而物演通论的框架是「存在者与存在条件」

听起来和海德格尔的课题很像?完全不一样,海德格尔思路是创造新哲学概念来重新处理以前旧哲学处理不了的现象,仍然属于传统的「形而上学」,他关注的是「存在」;王东岳是跨学科整合的宏大叙事,是一种超大尺度的结构主义,他关注的是「存在条件」,存在是一个非常玄妙的东西,存在条件就好把握得多了。另外插一句,王东岳先生在他的书里对海德格尔学说做出过评价,说他的学说沦为了一种:「失系统的轻浮与零散」。

用一套理论「系统」地梳理清楚「存在者」「存在条件」的关系,解释130亿年从粒子到人类所有存在物的生存繁衍规律。这就是《物演通论》的野心。

 

6、感应

人作为存在物,生物界提供了存在条件,生物作为存在物,物质界提供存在条件,物质作为存在物,更微观的粒子提供存在条件,粒子作为存在物,前粒子(爆炸之前)提供条件。那么存在条件如何支撑存在者,或者说,存在者如何利用存在条件维持自己的存在呢?靠感应。感是确认,应是占有,从粒子到人类,都用通过确认占有来获得「存在」的。

低级的存在者因为结构简单,只需要依存很少的存在条件,用简单的感应能力就可以维持自己存在性。比如,电子只需要感应正电荷就够了,这是基础的「感应」

高级的存在者因为结构复杂,所以需要依赖非常多的存在条件,所以就被迫发展出更强的感应能力,比如扁形动物就需要运动器官、消化器官以及视觉来适应环境,在感应的基础上进化出了「感性」(直观)。

到了脊椎动物阶段,它面临的信息量更大了,就需要更中枢神经来处理这些信息,形成各种本能判断,在感性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知性」(判断)。

图片

到了人类这里,对象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本能的感性的直观、知性的判断以及不足以处理这些对象了,便发展出了「理性」(推理),理性使得人类可以脱离对象的进行纯逻辑推演,掌握了可怕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抽象,就是「抽取共相」,这使得人类可以批量化的处理对象,通过大幅地简化世界、甚至虚构世界达成逻辑自洽,神学、科学和哲学都在提供这种自洽服务。

有意思的是,虽然越高级的物种感应能力越来越强,但存在度却变得越来越低。

按照大爆炸理论,万物都是基本粒子中从中分化来的,从粒子到生命体,是一个逐渐分化和弱化的过程,越往后出现的存在者越复杂、越脆弱、越短命。不管是元素界还是生物界,都是如此。元素周期表上越靠前的越稳定,越普遍,氢和氦占整个宇宙元素总量90%以上。单细胞生物从35亿年前一直存续到今天,更高级的物种生灭不断,灵长目的人属存在不过数百万年而已,我们这些智人种存在历史就更短了。所以,越基础越稳定,越高级越动荡。

所以存在度和感应度成反比,因为存在度越低的存在者,需要更强的感应能力来代为补偿,维持其存在性。这就是递弱代偿原理

图片

7、递弱代偿

人类是存在度最低代、偿能力最强的存在者,脱实入虚的抽象能力为人类创造了一系列的像语言、文字、货币这样的义肢和外脑。人类独有的批量化处理对象能力也被「数学」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到了17世纪,哲学的千年追问在观测工具的革新和数学精密推演的帮助下,突然取得了重大突破,人们自信心爆棚,科学时代正式到来,在科学的帮助下,人类的代偿能力强得越来越不像话了,蒸汽机、内燃机代偿了我们的体力,显微镜和望远镜延伸了我们的视力,计算机大幅强化了我们的算力,互联网带来了更强的沟通协同能力,手机今天俨然成了我们的第二大脑,再过十几二十年,不往脑子装个芯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现代人了。

今天的人在各种代偿工具的帮助下,获得前所未有的感应能力,代偿度的大幅增加的同时,存在度的也达到了历史最差。今天的单细胞生物回到几亿年前,也能活得很好,回到生活在10世纪的人,如果回到5世纪,也不会有什么抱怨。但你能想象一个没有自来水、自来电和苹果手机的世界吗?所以我的问题是,从这个意义上、在存在物繁衍的尺度上,科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从递弱代偿逻辑下得到的科学和教课里得到的科学可能不太一样。按照递弱代偿的理论,越高级的感应形式失真度越高,电磁感应比视觉对颜色的感性直观要更真实,对颜色的感性直观比对危险的知性判断要更真实,对危险的知性判断比对敌人的抽象概念要更真实。我们对红色的直观认识数十万来都没变过,我们对世界的抽象理论每几百年甚至几十年就要翻新一轮,我们却认为后者比前者更真实,这不奇怪,因为「我们」是理性动物啊。

图片

现在让我们回到前面那个好问题:「为什么我们总是能观测到我们无法解释的『现象』」?「现象」是什么?按照书里的定义,现象是对象「可感属性」的观念状态。反常的现象就是被感应到的错动、错位的观念。所以问题变了,变成了「为什么存在者总是感应到某种错位?」要知道,这种错位只有在高级存在者那里才会存在,电磁感应是不会错位的。

为什么理性思维会导致错位?不是它导致错位,而是理性思维本身就是一种错位。我们这高级的存在者,不能只相信眼前所见,而需要诉诸纯逻辑的推演和虚拟观念的建构,为什么要这么干?因为不这么干,你就斗不过豺狼虎豹,干不过你的尼安德特兄弟,建立不了帝国,发展不了商业,活不到今天。我们是通过虚构一个世界来维持我们的逻辑自洽的。

理性的人通过抽象远离本体,在抽象的理念世界一顿操作之后,回头却想要揭示本体。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所以,观测到反常现象,感应到观念的错位是必然的,永远会如此。理性的诞生是为了求实,而不是为了求真,人类带着求实的大脑去求真,相当于一只猫在解方程。

所以,为什么我们总是能观测到我们无法解释的「现象」?这个问题就很人类,它预设的心理是:应该能,却不能。我觉得格局更大的问题是,为什么人类总是想解释人类无法解释的「现象」?它的应该是:本不能,却逞能

现象和本质的分离是理性的副产品,因为人自身存在过于动荡失稳,人的代偿能力又过于精密细致。电子和猫的世界是现象和本质合一的,只能人才能突破自己的视阈有突破视阈的能力,却不能理解视阈之外的存在,我们能怎么办?继续修补理论、构建模型呗。但这种先突破天然限度,再用理论缝合达成自洽的过程是否会遇到某种极限呢?

图片

讨论到现在,我们有基础直接回答第二个问题了:为什么我们总能找到「暂时」解释现象的「新理论」,以及为什么这个「暂时」这么刺眼。本质上,这是科学「限度」的问题。

 

8、理性的限度,观测的极限

氛围有点紧张了。我们又要颤巍巍地直面雄赳赳的科学了。

前面说,在追问和解答中加入数学和实验,就有了科学。是因为所有的理性思考都起源于一个基本的思维动作:抽象化。我们以前是通过观察和体验,归纳成抽象对象之后再进行推理,数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依靠测量,为抽象赋予了值,然后基于公理推出定理,基于定理推出确定性的「关系系统」,这使得这些抽象的值可以被准确地计算和处理,而且数理符合和数理逻辑确保了长程推理不失真,所以数学语言构建起来的理论是严谨且普适的,加上严格的实验检验,完美了。最终形成了「追问-测量-处理-预测-验证-再修正」的系统闭环。

图片

哲学追问+数学表达+实证检验=科学,科学的发展史,本质上就是三者相互促进与制约的历史。

哲学追问是第一推动力,这里指的是本体论式的终极追问。东方没有这样的追问,科学根本就无从谈起,而古希腊传统在欧洲的近代复兴则是科学诞生的前提。在那之后,科学的发展就是数学表达、也就是「理论建模」和实验验证、也就是「观测技术」的相互制约了。

15-17世纪是理论制约技术的时代,望远镜被使用,人们得意仰望星空,观测得到的信息和当时的理论是不匹配的,于是有了哥白尼、伽利略、第谷、开普勒等人一系列理论开创了,建模才赶了上来。

17-19世纪是牛顿的时代,那个时候理论和技术是适配的,科学无往不利,机械论宇宙观一统天下,工业革命开启。

到了20世纪出现两朵乌云,牛顿的理论无法适配通过新技术手段的得到的观测结果了,理论开始制约技术了,但很快出现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理论才跟上脚步,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但量子力学解释了一部分反常,也带来了更多更诡异的反常。为了让这些更诡异的反常得以自洽,弦理论出现了。20上半叶是理论制约技术,下半叶就成了观测技术制约理论了。

图片

这种观测的制约一直持续到了今天,我们似乎遭遇到了观测的极限,不得不用粒子对撞机来获得更测量更微观的数据,但想要验证基于11维空间的弦理论,可能还需要三体人的帮助。

图片

进步论者会认为: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但问题是可以被解决的;保守论者会认为:我们的尽可以天马行空地调动理性构建理论,追求一种理念上的对称和自洽,但是,且不说理论层面还有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这种幽灵,我们作为「存在者的天然约束」是难以突破的。我们可能带着一个永远无法被证实的理论,在一堆永远无法被理解的「反常现象」那里停下来。进入「后科学」时代,转换一个新的思维范式,开始新的一轮代偿。

我们要说得更清楚一些:到底什么是存在者的天然约束?它和科学有什么关系?科学克服得了吗?

王东岳先生把他的哲学要处的对象分成了三类。自然、精神和社会。可想而知,科学对自然的处理能力是最强的,但也是有限定范围的,它只限于四维空间内可以放进实验室观测的对象,这个范围之外的对象,科学鞭长莫及,因为科学是「人」的科学。

而且,人的科学可能永远无法处理「精神」「社会」这样的对象。科学作为人的事业,它有天然的主体性,科学的对象也必须是人的对象。而精神是什么?王东岳先生说:「精神是把握对象的对象」。我们如何把握把握对象的对像呢?你要研究的对象就是研究者自身?客观的研究自身这件事情有可能发生吗?客了之后还能观吗?我们的客观,严格讲,只是四维时空下的经验共识而已。而四维时空本身就不是客观,而是人观。当代哲学家麦金说:生命在根本上是关于一系列空间的磋商。

图片

同样,社会是什么?社会是左右主体的主体,我作为主体如何客观研究「左右主体的主体」?马克思预言的共产主义,只能来自马克思的预言,如果没有恩格斯用每个毛孔都滴着血的资本主义创造出来剩余价值来供养马克思,马克思也不会「发现」社会进步的规律,注意,这里「发现」应该换成「促成」。所以王东岳先生说,只有人文社会学,社会「科学」是不能成立的。

你会发现,这种自我指涉的悖论模式在我们节目中频频出现,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在提出一个论点的时候,总会忘了我们是个被约束和规定的存在者,忘了我们是人,理论可以通达无限,但人永远是主观的,就算「无限」也是主观的「无限」

最后总结一下。科学的界限在哪里?结论是:面对精神与社会鞭长莫及,面对大千自然界,也只能取一瓢饮(人观的四维自然)。

 

9、我是宇宙的神经末梢?

我们今天超纲超得这么远,不是为了专门聊科学的,只是顺手处理一下科学而已,比起科学,我更关心那些和每个人的切身有关的大问题。比如世界何以至此,比如我们如何理解生死。

最后,我们终于可以回到一开始由巴门尼德和贝克莱引出的那几个问题了。我前面说了这么一大堆,只是为了让大家具备从另一个角度理解那些问题的背景知识而已。

第一个问题,三维空间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我们的习惯性观念呢?康德说时空观念是先验存在,王东岳先生说:先验的本质是感应者的规定性,存不存在我们先不做定论,我们先来看二个问题:能理解三维空间的人都消失了,三维空间还存在吗?逻辑上,不存在,我说的不存在,是我们心智中惯常认定的那个世界不存在了

图片

物自体还是在的,时空的本来还是在的,但它是什么样子?我怎么知道,反正不是我们这些肉体凡胎眼里的样子。一个没有我们所习惯的时间和空间的世界,还存在运动和广延吗?一个粒子有速度吗?它可能非静非动,像芝诺射出的那支飞箭;它有大小吗?它可能非大非小,像须弥山也像一粒尘埃。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来了:「你死了,世界还存在吗?」。在这个逻辑里,我们可以说,你如果消失了,世界也将消失。这里的重点在于,逻辑上,我们只能说:世界在别人的眼里依然存在。你虽然假设你死了,你仍然没有跳出「人」的视角,你只是跳到另一个活人的视角。然而,「别人存在并不是世界继续存在的理由」,我们只能说「别人继续受困于这个三维梦境而已」而你……我也没死过,我也不知道。

最有意思的是,反过来,你完全可以说出一句非常玄妙且充满灵性色彩的断言:世界因你而在,宇宙万物因你显现。就是这么唯心。年少轻狂的我总不能接受这种充满了神秘意味的说法,是因为这种说成立可能性也被万恶的“别人”严重干扰了,直到我发现,噢,别人也是因我存在的。我们脑子里除了安装了时空观念的操作系统之外,预装了相对性和分别心所开发的I&Ego浏览器,我们一联网,就受困于萨特所谓的他人的「目光的威胁」,不得不玩一个叫「争夺主体性」的网页游戏。

讽刺的是,我们竟然拿它来计算真理

我是湯質,《湯質看本質》節目的主理人。

我會花大量時間在一個課題里漫遊,借助跨學科視野和哲學思辨,為你深掘出真正的智識寶藏。

每期必是心血之作,值得你認真對待。

主页

加入郵件清單,在《看本質》有更新時通知你

不定期發布文章以及分享學習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