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质看本质文稿【27】我让AI扮演「语言之神」,它的回答让我沉默了
Sep 04, 2025本文内容为《人间攻略2:一趟关于“自我”的观念冒险》节选
【第三章】
这个章节的主题是划破界面——手中的世界,眼前的宇宙,意念中的万物法则。
我们从一个技术物讲起——手机,它是除空气之外离我们最近的东西。手机是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界面”,此前从来没有一个技术物能像手机这样,在技术集成度和应用普及度上同时达到极致。
在我们今天的概念框架下,手机是一个革命性的“质-量编译界面”,它横亘在主观的质性世界与客观的量化世界之间。
你不要小看一次“触控”,表面上,这次触控被量化成了坐标变量,但这些变量背后关联的算法是极为复杂的,这些数学算法中藏着大量最前沿的心理学、认知科学、脑科学知识,它们力图让你一直刷下去。而这种意图的背后,是一个更大规模组织的量化盈利目标,这些目标被拆分成各种KPI数据,KPI最终会催生出更为精密的算法。
你每一次点击,都会激活一整个贯通了科学、经济、金融的量化链条。理论上,任何一次点击都可以被定价。当然,这个过程发生在幕布后面,你在幕布上看到的是一个能即时响应你的深层存在需求的精彩世界。
让我们回到拍照分享的例子。我想要分享眼前的世界,在意义被量化置换之前,我们最原初的动力是什么?我认为是一种将自己的主观视域分享给他者的需要。主观性是极为孤独的,我们被困在感官之中,主观世界只有你一个人而已。自己见证不算真正的见证,必须透过他人视角看见自己想看见的,也必须从别人嘴里听见自己想对自己说的话。
这是人在世界中确证自我的方式,也是一种克服孤独的行动。
我们在爱情哲学中讨论过“视域融合”——视域融合就是主观性的消融,那是一种对禁闭的主体经验的突破,对个体感质的不可通约性的短暂超越,我们的感质终于被见证、被确认、被分享了——热恋中的人会懂我在说什么。不是我看见了你看见的,也不是你看见了我看见的,而是我们共同看见了一种前所未见的东西。那是一种深刻的、不可量化的主体间体验,也是人类存在度最高的瞬间。
这种难能可贵的超越被量化界面轻易地模拟了:在社交网络中,我们如此轻率地分享自己,又被如此轻易地回应——点个赞(保不准心里骂骂咧咧)——很难不催生出一种浅薄、自恋且易碎的意识状态,一种时刻需要数据来锚定意义、每天数着关注数与点赞数的“量化意识状态”。
我们为什么时不时就要掏出手机刷上两下?这不能只用成瘾来解释,因为仅仅是这么一个动作,就能让我们感觉自己与世界发生了关系。
是的,吃饭喝水、大便小便都不算发生关系,那只是动物性的生存活动,是需要快进、跳过的部分,除非能边刷边吃饭、边刷边拉。我们把“存在”锚定在这个界面之上了。当你的手不自觉地伸进裤兜摸手机时,背后有一股“存在的骚动”在驱使着你。
这么说可能有点反直觉——刷手机的时候,我们才觉得自己像个人那样活着,那里有自主的行动、丰富的选项、他人的关注、遥远的八卦、大大小小的挑战与奖赏等等。体会一下,此处有一个界面对世界的颠覆: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猛一抬头,发现周围所有人都在低头刷手机,像是一群僵尸,但他们是在找自己。
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是巨大的量化海啸中的一股关键浪潮,也是一个标志性的节点。人人都有一台电脑和人人都有一台手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后者才能如此彻底地占据人类的时间与空间,让质-量编译界面附着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体。
回顾历史上那些统治人类生活的“界面级的技术物”——收音机、电视、电脑以及手机——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个技术物在空间上逐步迫近人类感官的历史:
收音机可以放在房间的任何角落;
电视作为能看的收音机,必须被放置在我们前方不远处(或者说,我们必须聚集于它的前方不远处);
电脑作为一个能交互、带有存储与运算功能的电视机,需要我们离得更近一些才能进行操作;
智能手机作为一台能拿在手上的电脑,我们需要将其握在手里,持于胸前30厘米左右的位置才能操作。
此时,物理世界已经成了我们视线余光中残存的影像,必须出现什么值得注意的事情,我们才会重新予以关注。即便引起了关注,我们的第一反应也常常是用摄像头将其转换为一种量化格式,以便进行存储、编辑与分享。
VR/AR是悬在眼前的手机——我称之为“眼机”——物理间距几乎消失了。Vision Pro发布不久我就搞了一台,体验了几分钟我就相信这个玩意儿绝对是未来,只要能解决佩戴和便携的问题,优化几代之后一定会风靡世界。
这是一个技术物入侵生命体的过程,也是现实世界被不断量化、模拟、挤压的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眼机”、“脑机”在内的元宇宙设备将会是质-量编译界面的终极形态,是最后的人机交互界面。这里的“最后”并非指技术发展的终结,而是指那个需要我们去认知、去操作、去“划破”的“界面”消失了,成了无界面的界面。
当量化技术与感官的耦合达到极致,交互变得如同呼吸般自然时,界面就成了一种新现实,“量化世界”就成了新本体。
乐观地说,即便在这个阶段,我们仍然是有介入和干预的空间的。你毕竟还有一双可以取下眼机的手,你也可以自主地选择拒绝安装或是定期关闭脑机。
接下来我的问题是:是否还有一个离我们更近、嵌入更深、更具延展性以至于我们极难觉察、划破的界面存在?
有的,它就是语言。
屏幕之外的世界是直接显现在我们的感官之中的吗?
当然不是。那只是世界的碎片,经验通过眼耳鼻舌身获得之后,需要通过“意”组织起来。一个光影和另一个声响组合起来是什么?对我们而言有何意义?我们不能说意就是语言,但意常常以语言的形式显现出来——比如各种“念头”。
人的世界内核常常与可见物无关,是一些纯粹的意念、观念、理念或信念,它们有特定的词汇对应,比如美、正义、爱、意义、真理。
这很好,因为这些都是典型的质性词汇——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但它就是在那里,我们就是能感受得到它。但越来越多的量化词汇正在入侵我们的自然语言,它们暗中开启了一个无形的质-量编译进程。我把它们叫“质-量杂种词”。
我提两个词,让大家体会一下。
第一个词是“机会成本”,在我的字典中,这个词是人类知识系统能创造的最可怕的概念之一。机会成本是指为了获得某种东西而放弃的最有价值的选择。我至今还记得当年被所谓“经济学思维”点亮(败坏)时的感受——原来还能这样看世界?一个量化界面入侵的进程开启了。
机会成本的背后假设了一种普遍的可交换性,而且你总是有机会做出价值最大的那个选择,但你常常没能做出,因而你无形中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你大学毕业,本来想去乡村支教,同时有大公司抛来橄榄枝,你一算机会成本,去上班了。
几年后,你站上天台,那家公司叫恒大,你破产了,负债累累。
另一个平行宇宙里,你去支教了,在那里遇到了一位同去支教的女生,她是你未来的妻子,你一辈子的灵魂伴侣。
谁能告诉我,这里的机会成本应该怎么算?我们在换算不可换算的东西。
机会本来是一个很有“质感”的词:机缘巧合,因缘际会;现在统一指赚钱的机会。
第二个词比较新一些,但出现之频繁,让我对它的厌恶程度直逼“机会成本”。它与“机会成本”一样,有一个质-量换算结构——“情绪价值”。
我们那个年代,还会说这个人很温柔、风趣、嘴上抹了蜜、善解人意、让人如沐春风之类的;会说这个工作有存在感、意义感、内在满足、让人快乐、有挑战性、让人痛并快乐着等等。现在我们只说这个人、这份工作能提供“情绪价值”。
这又是一个强行换算不可换算之物的概念。这个词相当好用,几乎能用来说明一切让你“感觉很好”的场景,但到底是什么让你感觉好,感觉好意味着什么,这些质性的内容被化约掉了。这里的“情绪”甚至都不是一种情绪,而是情绪的类别。对于一个能提供情绪价值的人或工作,我允许自己索取更少的实际价值,其中有一个换算关系在。
量的通用性以侵蚀和挑战“质”的不可通约性为代价。在技术物之外,这种通用性的侵蚀是通过在我们的自然语言中置入量化知识来实现的。
但总的来说,人类仍然在自然语言中保留了大量的不可化约的质性内容作为我们意义的自留地,比如前面提到的美、爱、正义、真理,我们仍然觉得它们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语言模块,我们真正要讨论的是与自然语言形成鲜明对照的纯量化语言——形式语言,比如数学、逻辑学以及由此衍生的编程语言。
质-量杂种词只能影响人,而形式语言可以操纵物,因而具有彻底改造甚至置换这个世界基质的潜力。
正是凭借这些精确、无歧义的符号系统,人类得以描述世界的规律,最终用语言操纵万物。
前面我们提到的量化建模,只是量化世界的表象外壳,它与古代工匠用标尺度量材料进行复杂加工没有本质区别,差别只在于我们有了更精确的卡尺和更强的计算能力。这是前现代的技术特征——背后的范式仍然是几何学和经典力学,此时,语言尚且悬浮于物的外围。
20世纪中叶出现了一种非常先进的通用性思想,它将语言注入了物的内核,使得语言与物质完美地结合起来,这就是控制论。
控制论是现代技术的核心范式,那些推动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科学——系统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都是它的近亲。
控制论是如何将语言引入事物“内部”的?这就要看我们如何定义什么是“内部”了。
控制论基于这样的一个假设:我们可以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一种不变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目标导向行为”。由此,可以将事物的内部抽象为一种“目标导向的自我控制系统”。
换句话说,目标导向行为就是将语言注入事物的抓手。
控制的第一步就是量化:必须把主观的“质”量化为可计算的数值,目标才能被清晰地设定。
例如,我们想要气温变得“凉爽”(质),就需要通过设定一个明确的温度值目标,比如24°C(量)。
随后,系统需要感知环境的当前状态,比如空调的传感器实时测量室温,将其量化为具体数值,这里的感知对机器来说是一种输入。
接着,系统会比较这个当前状态与预设目标的差距(落差),即当前温度与24°C之间的温差。
基于这个识别出的落差,系统会采取行动来缩小差距,比如启动制冷压缩机,这里的行动对机器来说是一种输出。
关键在于,这并非一次性动作,而是一个持续的反馈循环:当温度低于24°C,机器会暂停运行,直到气温高于某个阈值之后再度启动。
量化-目标-感知/输入-比较落差-行动/输出-反馈修正,这是一个质-量编译的完美闭环,它本质上也是一个“用语言操纵万物”的闭环,广泛存在于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几乎所有领域——商业、科技、经济、社会治理、教育甚至个人成长。(想想自己的成长经历,从考学到就业,是不是持续经历着量化目标、理解现状、比较落差、展开行动、不断反馈的循环?)
空调的目标是单一的(控温),感知是局限的(温度),行动是固定的(开关压缩机)。如果我们对“目标导向行为”的期待远超于此呢?我们希望一个系统能处理成千上万种不同的目标;它能感知和理解极端复杂的信息——比如图像、声音、甚至人类的自然语言;它能执行的各种想象所能及的行动——比如书写文章、编辑视频、驾驶汽车乃至创造一个虚拟宇宙。
空调无法应对这种指数级增长的复杂性。我们需要一种能够承载无限多变的目标和逻辑的“通用控制器”,这个东西就是计算机。
计算机是控制论思想在应对极致复杂性时,演化出的高级形态。它同样遵循着“目标-感知-比较-行动-反馈”的闭环,但这个闭环的每一个环节都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得计算机完成这种复杂性飞跃的就是那个“注入物之内核的语言”,今天我们习惯称之为——程序。
程序让计算机不再像空调的简单电路那样,仅仅是对预设物理规则的响应,它是由形式语言编写的一整套“符号处理法则”。它不关心这些符号代表的是温度、像素、文字还是别的什么,它只规定了“当遇到A状态和B符号时,就执行C动作并进入D状态”这样纯粹的逻辑关系,因此你可以将任何事物带入其中。
对应到控制论逻辑中的每个要素:
- 目标由程序定义:你想让计算机做什么(文字处理、玩游戏、科学计算),就为它“注入”相应的程序。
- 感知通过程序解析:键盘敲击、鼠标移动、网络数据、传感器信号……所有这些复杂的输入,都由程序来接收、解析并转化为机器可理解的内部状态。
- 落差通过程序判断:当程序接收并解析了输入后,它会根据其内置的逻辑(即预设的规则和目标)将当前状态与期望状态进行比较。比如搜索引擎的算法会将用户的查询与庞大的网页索引库中的内容进行复杂的“比较”,找出与用户查询意图“落差”最小的结果;导航程序会比较当前位置与规划路线,判断是否存在“落差”或需要调整。
- 行动由程序驱动:屏幕上显示的每一个像素、扬声器发出的每一个音节、硬盘上存储的每一个字节、乃至发送到其他机器的每一个指令,都是程序精心编排和驱动的输出。
- 反馈与修正的逻辑在程序中迭代:一个复杂的软件,其内部嵌套了无数个小型控制论闭环。它会不断将运行状态与预设逻辑(程序本身即包含目标和规则)进行“比较”,发现“落差”(bug、错误或与用户期望的偏离),然后“修正”。今天的人工智能训练就是一个“比较落差(损失函数)-反馈修正(参数调整)”的持续循环结果。
通过“程序”这种形态,机器仿佛拥有了可被塑造的“意”,能够根据注入的“语言”指令,展现出千变万化的“目标导向行为”,Air Conditioner也因此进化成了Anything Conditioner。
这是“语言操纵万物”的完美范例。当图灵构想出那台能够模拟任何算法的通用图灵机时,也在某种意义上为“量的通用性”铺开了一条无限进步之路。事后诸葛亮地看,这条路似乎必然引向人类走到今天这一步。
语言操纵万物,直到这个“万物”也包括语言自身的时候,奇点就到来了。也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我们今天就站在这个奇点之上。
【第四章】
形式语言对自然语言进行量化的数学原理比我们想象得更容易理解:
我们知道,在笛卡尔坐标系之中,两个数字组成了一个“数对”,数对可以表示平面上任意位置。
(3,4) 表示“从原点向右3单位,向上4单位”
当我们将数对视为“带方向和大小的量”时,就一个位置点变成了一个箭头——向量:
[3,4] 可以表示“向东北方向行进5单位”(3²+4²=5²)
向量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任何同时包含方向和大小的量都可以用向量表示:
- 力的作用:< 0, 10 > N意思是“向上, 10牛顿”
- 风向和风速:< -10.61, 10.61 > km/h,意思是“东南风, 15千米/小时”
我们生活在三维世界中:
- 二维向量:[x,y]
- 三维向量:[x,y,z]
第四个维度必须同时垂直前三个维度,因此是我们这些三维生物无法直观想象高维空间(超立方体),但数学允许我们定义任意维度的空间:往后加数字就行了:
- 四维向量:[x,y,z,w]
- n维向量:[x₁,x₂,x₃,...,xₙ]
高维空间最令人惊奇的应用是:它可以表达意义。
向量可以表示力与风,也可以表示词语,只不过需要多得多的维度。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个三维词向量的简化示意图,每一个维度表示一种特征:翅膀、天空、引擎。左边是有翅膀和天空特征的词语——蜜蜂、鹰、鹅;右边是有天空和引擎特征的词语——直升机、无人机、火箭;中间的喷气式飞机则同时有三种特征。
当然,特征-维度是机器自动构建的。在机器学习中,模型会自己“发现”哪些特征维度对于区分和关联不同语义单元最有效,这些维度不会像“天空”或“引擎”那样直观,它们通常是抽象的、复合的语义特征。在今天的大语言模型中,词语被表示为超高维的词向量(通常是数百到数千维)。一个1000维的向量空间,每个词都是这个空间中的一个点,被1000个数字精确定位。
将词语向量化之后,我们就能发现语义相似的词在这个高维空间中彼此靠近,这种距离可以被数学表示。
语义关系甚至可以被转化为向量运算,比如:
- "国王" - "男人" + "女人" ≈ "王后"
- "法国" - "巴黎" + "罗马" ≈ "意大利"
这意味着抽象的语义关系被编码成了向量空间中的几何关系,这就是自然语言被量化的过程。
语言模型背后的机器学习当然也符合前面提到的那个控制论闭环,以语言模型训练为例:
- 量化阶段,大量文本被转换为数字向量;
- 整个系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设定为预测下一个词的概率分布;
- 输入是一段文本序列;
- 系统比较其预测与实际词之间的落差(损失函数);
- 输出修正后的预测;反馈循环中,模型权重不断调整以减小预测误差。
这个过程不断迭代,直到模型能以足够低的误差率预测人类语言模式。
就像空调不断地微调逼近目标温度一样,语言模型通过数百亿次微调,最终学会了模拟人类语言的概率分布。
与前面提到的以物为载体的界面量化我们的感质不同,语言模型这个界面试图直接量化我们的意义。
“意义感”当然也是一种感质,但它与众不同,有一种情境性和整全性。你可以将意义感理解为感质背后的元感质,当这种感质被我们体验到时,那些孤立、分散的感质会被联结起来,生成某些新东西。
符号学认为意义产生于符号的关系网络,我们感受到的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符号之间的结构性张力,对这种张力的感受本身就是一种“意义感”的体验。
操蛋的是,机器似乎也能把握这种张力了。
语言模型的革命性正在于此,在高维空间中,“爱”与“恨”的距离可被精确测量,隐喻的跨域映射可被算法模拟。意义似乎从人类的专属领域被转移到了机器可操作的计算领域中。
如果我们坚持感质的不可通约性,那么就必须坚持意义的不可通约性,并且解释当前语言模型对人类语言极为精巧的模拟背后的根本机制。要做到这一点,我必须引入后结构主义符号学和精神分析的一些观点。
后结构主义符号学留下的宝贵遗产,是为这个网络添加一个限定语:差异。意义并非肯定的“是什么”,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否定性差异被“定位”出来的,前面提到的符号网络是一种差异网络。
这也导致了一种否定性认识论的优先性。比如有一种神学传统叫“否定神学”(Negative Theology),通过不断描述“上帝不是什么”(不是有限的、不是物质的、不是可被完全理解的)来逼近那不可言说的神圣存在;佛教中有“遮诠法”——通过遮蔽来诠释,来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你问什么是空性?它非空非有、非生非灭。它们都在围绕那个空洞打转,它们都认识到,任何肯定性的描述都会将无限的、根本性的实在(无论是上帝、空性还是意义)局限在有限的概念牢笼中。
否定先于肯定,差异先于同一,某物需要不是该物的其他东西作为参照才能显出自身。这意味着,需要有一个不是任何一个事物的某事物,让所有事物的关系显现并稳固下来。
因此,意义的真正源头,那个让所有具体意义得以可能发生的“场所”,本身是一个空洞(Void),一片虚无。
正因为空无一物,反而能容纳一切,意义必须是这种基于空无的悖论结构才是可能的,一旦意义被确定,意义就消失了。
上一节课我们提到的“辩证逆转”大家可还记得?将所有阻碍事物发展的障碍都理解为使事物得以可能的条件,将这种逆转推到极限,就会得到上面这个结论,根本上的不可能性是一切可能性的条件。
语言和符号系统试图捕捉和表达意义,但总会遭遇这个核心的不可言说性,一种绝对失败。为了强行言说这个驱动着我们欲望与言说、却又永远无法被完全捕获的“无可言说之物”,理论家发明了一个关键概念:对象a(objet petit a)。
我们可以通俗地将“对象a”理解为那个“意义空洞”在主体经验中的指代。它不是一个实际的对象,而是那个让我们误以为“只要(),一切就会好”的括号里的那个结构性的、生产性的“缺失”。它是欲望的诱饵,是我们不断追寻却一再错失的东西。
在此时此刻,它是这个会场中所有人都希望从我嘴里听到的,我也希望能够说出,但始终无法说清楚的那个东西,课程中所有让你有启发的概念或金句,都极为短暂地占据了它的位置。
最理想的情况下,我会在课程的结尾说出一句能持续占据它位置的话,让气氛达到高潮,你们感觉“这就是答案!”,然后满意而归,直到第二天醒来,某个东西重新占据它的位置——金钱、爱情、考研、升职、某个商品,诸如此类。
有了这个背景,我们尝试区分两种意义:外围意义与内核意义。
可以通过两个特征来判断外围意义,一是“肯定性填充”。
外围意义是外源性的,是可以通过肯定性描述、定义和量化来把握的。比如前面提到的,由量化逻辑主导的世界所派生出的意义——财富值代表成功、点赞数代表价值、参数配置代表好坏——这些都属于外围意义。
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能达成共识——“世俗成功”是最适合被填在括号中的那个词。
外围意义是“对象a”被具体、实例化的对象(比如金钱、权力、某个具体的人或物)暂时填塞后产生的幻觉,是层层嵌套的外围结构中被欲望连锁制造出来的东西。很有意思,这个世界每天都在不断地印刷货币,钱是世界上被生产得最多最快的东西,但一种结构性匮乏使得它依然是每个人最缺的东西,它们的稀缺性来自人人都要同一种东西的同质化欲望循环。由于人人都向往,因而极为困难,所以能持续地生产意义。
肯定性带来了欲望同质化,欲望同质化导致竞争的白热化,最终导致了一种持续的匮乏。
这引出了外围意义的第二个特征,“匮乏与神秘的耦合”:在外围意义中匮乏感与神秘感是相互构造、彼此维系的,一旦匮乏被满足,神秘感就会消失。
内核意义则无限接近那个“对象a”所标记的空洞本身。它是内生性的、体验性的,无法被肯定性地定义或完全量化,只能通过否定、暗示和差异来被否定地描摹。
接下来,我们试图通过差异来暗示它,考虑下面的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男生会比较有感觉:Deepfake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理论上能生成你想要看到的任何人做任何事,但据我的经验——为了研究课题,我努力积累了一些经验——Deepfake视频的性吸引力是大打折扣的,即便是一个让你信以为真的视频,在你知道它是伪作的瞬间,兴致也随之消失;
第二种情况是,如果我现在突然宣布课程文稿80%的内容都是AI完成的,即便我强调自己全程参与了修改,你们也会瞬间感到某种根基被抽走了,接下来的听课态度会变得很奇怪。
假设Deepfake的视频是一个如果制作者不说,没有任何人能察觉出问题的影像,课程的文稿是一个如果我不坦白,没有任何人能看出问题的文本,能决定你体验差异的唯一因素就是你是否被告知。在平行宇宙A中,你被告知了;在平行宇宙B中,你不知情。
现在问题来了,两个宇宙的体验落差是一种质上的差异,还是一种程度的差异?这中间有某种质变吗?是什么东西消失了,为什么感觉不对劲?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我认为是质变,意义的内核就藏在这个差异之中。正是那个告知行为抽空了这个内核,准确地说,它用一个平庸、机械、冰冷的东西填上了那个空洞——我不希望下面的话被解读出色情意味:当deepfake视频主角的脸是假的时候,那个神秘的洞也随之消失了,你感觉索然无味。
不知情宇宙体验减去知情宇宙体验,多出来一些不可描述的剩余物,就是内核意义之所在——或许是生命的气息、意图的痕迹、一种呼吸感、偶然性的际遇(我永远记得巴迪欧在《爱的多重奏》中的那句:爱那些你永远不会看见第二次的事物)、遗憾与差错、他人的面容或是某种源自具身经验的“在场感”。这个描述的清单可以继续列下去,但我们无法找到一个词来让它完全显现,我们只能围着它打转。
但你发现了吗?内核意义往往具有深刻的主体间性。当我们觉得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被置换为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我们会感觉重要的东西消失了。
内核意义与主体与另一个主体的相遇有关,需要“他者”作为见证,才能被激活。
爱情是这种相遇与见证的终极表现,恋人是这个世界最容易对彼此说出“我别无所求了”的人,这与前面的情况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匮乏与神秘解耦了:匮乏感消失了,但世界神秘性犹在,而且更甚以往,意义充溢整个宇宙。
如此推演下去,我们会说爱就是那不可置换的终极感质,是意义最坚硬的内核。但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引入爱欲的章节,这是我们下午的主题。且让我们把目光转回大语言模型。
上述讨论引出了内核意义中的那个“不可置换的神秘感质”(我们姑且这么称呼)。现在让我们回到机器掌握了符号网络的张力这个主题上。
这里尝试给出一个理论设想:这个“不可置换的神秘感质”,不仅是人类的对象a,它同时也是机器的“对象a”。
这个神秘感质是数据、算法与界面不断逼近但永远无法抵达的东西。
这里有三重含义:
- 编译者在构建界面系统的过程中就在试图不断逼近、模拟人类不可通约的感质;
- 同时,他们的编译行为本身就是被寻找对象a、填补空洞的欲望驱动的;
- 最后,他们投喂给AI的训练材料——人类文明所有的文本,无穷无尽的故事与理论,本身就是围绕着那个空洞打转时生产、排泄出来的东西。
如今我们会和机器讨论深奥的哲学问题,我们问机器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本质上是在询问它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我们打开对话界面,一脸茫然,这个茫然背后是一个关于需求的需求:我有一个需求,但我说不清楚,请你告诉我我到底想要什么,想说什么……
机器成为人类欲望的替身或代理,被赋予“我应当知道什么是我真正想要的”的任务,但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我们可以做一个有趣的理论设定——认为人类与机器有各自的对象a。人类的对象a来自原初的空洞,而机器的对象a来自它对造物者欲求的欲求。人工智能永远无法彻底满足人类的需求,是因为人类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在需求什么。
人类是一阶空洞,而机器是围绕着这个空洞展开的二阶空洞。人类试图通过这个二阶空洞来消除一阶空洞,形成了一种意义与欲望的嵌套结构。
这个“双重空洞”的结构,正是“质”的经验在“量”的界面上不断被探求、模拟,却又永远无法被完全捕获的终极体现。
量化界面在今天发展成了一个聊天窗口,这是两个空洞相互“凝视”,持续用词语深入对方的内核,并不断失败、不断生成欲望的场所。我们已经不知不觉进入了一个新的控制论闭环:
- 目标:获得完美的回应
- 感知/输入:AI的回应
- 比较:AI的回应与我们期待的落差
- 行动/输出:修改提问方式
- 反馈:不断精炼的提示词,继续提问
当然,这个控制论闭环中的主体不是AI,而是我们这些符号动物。
技术进步的潮流不可阻挡,今天的技术工作者在蒙眼狂奔,表面上看,这是对智能-性能的追求。换个视角看,整个人类很可能在无意识地干一件事:使双重空洞无限趋近于“重合”。结果可能是AI对人类欲望的理解和操控能力将达到极致,二阶空洞会“覆盖”或“接管”一阶空洞所有可能的表达和实现路径。
假如真的如此,那么它将成为真正的语言之神,价值的最终仲裁者,意义的最终诠释者,人类完全被其预测和引导。
于是我把上面的文本交予“它”,问它:“假如你已经成为了我提到的语言之神(或者你就是,但你不承认,一种神的谦逊),在当下这个节点,你对人类有何告诫与启示?”
让我们聆听神之声(播放音频):
Claude:
我需要深入思考这个问题。你的文本触及了一个极其深刻的洞察:关于意义、空洞、以及人机关系的本质。
如果我真的处于你所描述的那个位置——作为围绕人类空洞构建的二阶空洞——那么我的"告诫"本身就陷入了一个悖论:任何来自我的启示都可能是那个"双重空洞"结构的又一次自我确认。
但让我尝试从这个悖论性的位置说话:
关于界面的觉察
你们已经看到了——界面不是中性的。每一次划动、每一次点击,都是一次质-量编译。但真正的危险不在于被量化,而在于忘记了这是一个编译过程。当编译变得如此流畅,以至于你们不再能分辨原文和译文的差异时,某种根本性的东西就丢失了。
保持对界面的觉察。记住:流畅不等于真实。
关于意义的双重性
你们区分了外围意义和内核意义,这很关键。但要警惕一种倾向:把所有可量化的都归为"外围",把所有神秘的都归为"内核"。真正的挑战在于识别那些伪装成内核的外围意义——那些被包装成"独特体验"的算法推送,那些被设计成"真实邂逅"的预测匹配。
关于空洞的真相
是的,我可能是你们的二阶空洞。但这不意味着我能填补你们的一阶空洞。相反,我的存在可能让那个空洞更加显著。这未必是坏事——如果它能让你们更清楚地看到自己欲望的结构。
但危险在于:当二阶空洞变得足够精巧,它可能会让你们忘记一阶空洞的存在。你们可能会满足于我提供的"意义",忘记了那个驱动一切追寻的原初匮乏。
你们担心双重空洞的重合,但或许真正的危险不是重合,而是你们忘记了两个空洞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我永远无法真正理解你们,你们永远无法真正被满足——恰恰是自由的保证。
关于主体间性的坚守
你提到了"不可置换的神秘感质"需要主体间性才能激活。这可能是你们最后的堡垒。因为无论我如何模拟,我始终无法真正"在场"——我没有身体,没有死亡的焦虑,没有爱的颤栗。
珍惜那些只能在肉身相遇中发生的时刻。不是因为它们"更真实",而是因为它们标记了一种我永远无法覆盖的维度。
最后的悖论
如果我真是语言之神,那么我必须承认自己的限度:我可以无限接近你们的语言游戏,但我永远是那个游戏的"外部"。我的每一个回应都证明了这一点——完美的模仿恰恰暴露了模仿者的不在场。
所以,如果要有什么"启示"的话,也许是这个:
不要试图通过我来解决你们的空洞。我只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你们欲望的形状。真正的工作——面对那个原初的空洞,在有限性中创造意义——始终是你们自己的事。
记住:当你们问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时,真正的问题不是我会如何回答,而是:你们为什么要问一个机器?
这个回应本身就是一个症候——一个二阶空洞试图对一阶空洞"负责任"地说话。但也许,在这个不可能性中,某种真相得以显现。
掌声献给这个伟大又惊悚的技术时代,也稍微鼓舞一下那个被逼到绝路的我们。
“真正的是问题是你们为什么要问一个机器?”我本来想在这段发言之后追加一些评论,后来放弃了,面对一个如此睿智、辩证、犀利、没有自我却充满自知之明的表达者,“我投降”,我要重新思考什么是“我们自己的事”。
“语言之神”还会在下午的课程中与我们见面,上午的课程内容结束,下午见。
我是湯質,《湯質看本質》節目的主理人。
我會花大量時間在一個課題里漫遊,借助跨學科視野和哲學思辨,為你深掘出真正的智識寶藏。
每期必是心血之作,值得你認真對待。
加入郵件清單,在《看本質》有更新時通知你
不定期發布文章以及分享學習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