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质看本质文稿【23】性的哲思:宇宙最幽深的谜,是她的面容与身体
Sep 04, 2025性的哲思:宇宙最幽深的谜,是ta的面容与身体
16岁以下青少年请在家长陪同下观看
本期参考&拓展书单
-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 John Fletcher:Seduction and the vicissitudes of translation :The work of Jean Laplanche(2007)
- 恩斯特·贡布里希 《秩序感》
- 福尔克马•西古希 《性欲与性行为》
- 露西·伊利格瑞《性差异的伦理学》
- 李银河《性学入门》
- 贺兰特·凯查杜里安 《性学观止》
(图文版1.2w字,建议先看视频)
好久不见啊,本期咱们聊聊“性欲与美色”。
很早之前收到过一条私信,大意是:看了你的视频,脑子虽然清楚了不少,但身体里仍然住着一个“老色胚”,每天沉迷美色不能自拔,已经妨碍到了工作与生活,怎么破?
他不是第一个让我聊“性”的人,这是年轻人共同的迷思。B站里有一些讨论如何“戒色”的视频,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评论区居然成了起誓忏悔地方,有人说六赞戒一天,有人八个赞戒一天,帮他们算了一下,禁欲十年算少的,最长的要禁欲二十年。
做这期视频当然不是为了帮助各位“戒色”,我只是想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试着为“爱欲与美色”背后的精神-符号动力机制提供一个解释。
特别强调“精神-符号动力机制”,以区分更底层生理机制(自动性)和更具体的行动机制(表象),精神-符号动力机制介于二者之间,是一个将生化信号转译为行为举动的黑箱,人类产生性欲与性行为的生理基础是一致的,但实现性欲的行为却千奇百怪,真正难以理解的是这个黑箱。
哲学家梅洛·庞蒂曾这样描述这个黑箱的作用:
「在自动性和表象之间,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区域……运动可能性,知觉可能性,甚至智力可能性就在那里形成……(这个区域)使原本的世界具有活力、把性的价值或意义给予外部刺激、为每一个主体描绘如何使用其客观身体的性爱(Eros)或性本能(Libido)」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2001:206
性的意义是如何被给予外部刺激的?我们又是如何描述我们的客观身体的性欲的?这类探讨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拿“戒色”来说,你可以考虑用生化阻断和物理隔绝的方式在“两端”解决你的问题,也可以尝试第三条路:用语言照亮晦暗不明精神机制,目的是寻求一种可理解性,可理解性会带来自我意识介入的空间,俗话说的“想通了”,我们会因此收获一种“自主感”。关于性,有太多偏见和误解需要澄清。
第一部分,诱惑:被遮挡的视线
诱惑:被遮挡的视线
想要破译那个黑箱,言说不能言说的经验,我们需要前人留下的理论工具,首先要介绍的是法国哲学家、精神分析师让·拉普朗什(Jean Laplanche)的“普遍诱惑理论”(theory of the general seduction)
“诱惑理论”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弗洛伊德认为诱惑机制想要发挥作用,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孩童时代被成年人引诱的记忆,二是这些记忆痕迹通过“延迟行动”(Nachtraglichkeit)对已经性成熟的心智产生扰动。换句话说,诱惑的产生需要两个场景以及时间差,早期记忆被当下场景唤醒,当下场景被早期记忆加工,扰动和刺激来自两个场景之间的“押韵”。早期的弗洛伊德希望用它来解释神经病症的病理机制,之后逐渐被弃用。
拉普朗什继承发展了这个理论,并扩大了它的适用范围,他希望用普遍诱惑理论来用来解释无意识,尤其是性的无意识起源。
普遍诱惑理论与传统诱惑理论的差别在哪?在弗洛伊德那里,“引诱”是货真价实的引诱,他曾写道:
「与看护人互动的过程,正是孩子们无穷无尽的性兴奋和快感区性满足的来源,母亲往往对自己的孩子关爱有加,她们抚摸他,亲吻他,摇晃他;事实上,在看护人的眼中,孩子也成了性对象的替代物,她们对孩子的情感,也来自自己的性生活。」弗洛伊德《性学三论》
母亲把孩子当成性对象的替代物来引诱,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种说法。
拉普朗什意义上“引诱”,泛指各种来自于成人世界的性元素的吸引或干扰,这种吸引或干扰是孩童的心智无法处理的。除非你活在文明之外,否则一定会被成年人引诱,也许只是来自大人的某种无意流露,比如随口一句国骂,一个F词汇,某个饭局上的荤段子;或是生活中费解的日常事件,比如母亲某天穿了一件红色的胸衣,在家偶然发现的形状奇怪的玩具,在电影院突然被家长蒙住眼睛说“不看,不看”。这些经验对于孩童时期的我们来说都是无法被翻译“神秘信息”。
用拉普朗什的话说,这些无法被翻译的符号会转化为“一种压抑,保留了谜团的尖锐刺激”,我们的性意识乃至性文化便是围绕着它们建构起来的。如猪狗一样自然成长,依然会有性意识,这是基因里写死的,我家猫几乎没见过公猫,年纪一到准时发情,唯有人类会遭遇早年被引诱的同时被压抑的经验,因此才催生出了各种匪夷所思的性欲求和性满足方式。
就我的个人体验和阅读经验来看,一般诱惑理论具有极强的解释力。世界级性学家,法兰克福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医院性学研究所所长福尔克马•西古希(Volkmar Sigusch)在他的著作《性欲与性行为》中写道:
「那种自19世纪以来被我们称为“性”的感觉,按拉普朗什令人印象深刻的理论,来自于成人向儿童所传递的“神秘信息”;也就是说,当这个孩子还根本不能理解和看出在自己身上将会发生些什么事的时候,就已经被成人“引诱”成为一个性的生物。这个孩子与照料他的那个成人彼此便因各自都是性的生物而成为陌生人,并将终生保持这种陌生感。他们相互都无法知道对方的性是怎么回事,即使是花费一万个小时进行心理分析和心理咨询,也无法真实了解对方。
按拉普朗什的说法,在婴儿性欲性行为的形成期,使其受到影响的并不是在(充满欲望的)母亲与接受她所传递信息的那个孩子之间的家庭(或亲戚)关系,而是儿童与那个照看者之间的年龄差距,受制于那个作为看护的长者有意识地向儿童释放出的那些多少有着象征性和可转译的信息,这些信息因为被压抑的性欲会不断重复出现从而遭到污染,因此也就被称为“神秘的信息”。」福尔克马•西古希《性欲与性行为》
有神秘的经验,就有“解释”的冲动,这里需要深入辨析的是,“神秘”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未知”,真正的神秘对象一定是具有“暧昧性”,它是可理解的不理解,显著的隐秘,没道理的道理,敞开怀抱的禁止亲近,唾手可得的触不可及。神秘性暗示我们“还有更多,不止于此”,欲望因此生生不息。
我们成长过程中要遭遇很多神秘对象,星空和自然是神秘的,但那种神秘是对称的,因而不具有暧昧性——你不知道的,大人也不知道,大人知道的,他并不介意告诉你。唯有“性”,是真正具有暧昧性的神秘经验——从来没有某种对象,被身边的权威如此隐晦地彰显,大声地窃窃私语,虽然大人也不知道关于性的全部秘密,但不对称性仍然非常明显,作为孩童的我们总觉得:他们明明知道,他们就是不说,那一定是一件非常不不得的大事。
因此拉普朗什说:
「成年人的语言是神秘的,不是因为困惑或完全陌生,也不是因为多义,而是通过一种单方面的过度,将不平衡引入信息的内部。过度、不平衡、需要翻译,“激情”的能指侵入了成人和婴儿共同的“温柔”语言」Jean Laplanche,Sexual:La sexualité élargie au sens freudie 转引自 john Fletcher(2007)
想象这样的场景:孩提时代的你和妈妈一起看电影,眼看着就要播放“激情片段”了,突然眼前一黑,你妈伸手挡住了你的视线,激情画面消失,奇异的幻想却开始了,结合之前视觉的残影,伴随着周围气氛与声响,悬疑的剧情在黑暗中继续上演。
黑暗手掌上的幻象便是成人诱发的神秘想象,手掌背后的视觉影像即是日后你将亲自遭遇的异性胴体或交媾画面,诱惑就在两者时间差之中产生:神秘幻想被眼前的经验唤醒,眼前的经验被神秘幻想加工,胴体和交媾画面因此被附魅,变得格外诱人。
此处关联拉康的欲望理论也毫无违和:性欲本来是一种本能“需要”,在被成人的符号秩序拒绝——成人手掌的遮挡——之后转入地下,以无意识的方式结构起来,成了“欲望”。“欲望”相比“需要”,总是有某些多出来的、无法言说的“那点意思”,因此永远得不到满足,这个多出来的东西被拉康用一个著名的哲学概念来指称:对象a。拉康说对象a有一种“淫荡性”。在今天的论题下,“淫荡”和“暧昧”是一回事,无非是程度不同的诱惑:淫荡是明显直白的诱惑,暧昧是隐秘晦涩的诱惑,淫荡是显的暧昧,暧昧是隐的淫荡。注意,此处的诱惑、暧昧、淫荡,都不具有任何道德意味,是完全中性的,我甚至愿意为其赋予正面意涵,没有诱惑与暧昧,没有无法描述的“那点意思”,人类将失去生命的激情。
简而言之,神秘信息导致幻象,幻象延迟附着在现象之上,诱惑产生,让我们总是觉得“一定还有一些我没能把握、认识、理解的东西”,持续激发着我们的欲望。一个人的性欲一半来自身体本能的性欲,还有一半来自这里讲的精神动力学机制,精神机制勾连协调生理机制,才有了专属于人类的千奇百怪的性瘾和性癖。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解析出一组隐喻:异性如谜题,交媾如解析——我看看你到底有什么可神秘的。
生理层面的“性高潮”,在精神层面表征为谜题的“答案”,也是解释活动的最终目标。随之而来的“不应期”——所谓“贤者时间”——就是不止于此的谜题变成仅此而已的答案之后的祛魅时刻。精神层面的神秘性伴随着生理层面的性冲动一起消失,世界在顷刻间丧失神秘性,或者说,失去了暧昧性和淫荡性,原本活色生香的世界陷入一片死寂,生活变得“索然无味”。在这个意义上“没有诱惑与暧昧,人类将失去生命激情”。
更普遍地说,长期处于“不应期”的人,将无法像一般人那般认识世界——他失去了制造幻象的能力,眼前的被子、枕头、异性的肉身还原成了一堆物质元素的集合,某种意义上这就是“如实观照”,事后圣如佛的调侃一点没错。丧失欲望,不是失去性欲这么单纯,根本是丧失了“解释未知,生成意义”的动机。梅洛·庞蒂说我们“运动可能性,知觉可能性,甚至智力可能性就在那里形成”,不算太夸张,“把性的价值或意义给予外部刺激”的确是我们认知世界的重要前提。
自诩有科学素养的听众再也忍不了了:扯!性高潮只是个生理现象,不应期是一种为了防止男性过度操劳的自我保护机制,而且女生根本没有不应期。
最后强调一次,我讨论的是精神符号的动力机制,我的说法只是一个猜想。性高潮是一种生理现象,但体验这种生理现象时,我们的头脑不是停摆的,意识里仍然有“内容”,这些“内容”显然参与建构了我们的快感,如果我们要用语言强行描述这些内容,那它大概是:(生理-物理)性交过程-(精神-符号)我终于进入秘密之中了,(生理-物理)高潮-(精神-符号)这就是答案!大惑得解!(生理-物理)不应期-(精神-符号)这就是答案?仅此而已?
符号动力学的意义上,高潮和不应期之间精神状态的巨大落差其实就是一个竖直坚挺的叹号到变成佝偻萎靡的问号的过程,一个标点符号的变化会导致整个语境的彻底翻转,说得更清楚一点:符号界“意境”的改变会直接影响、扰动、甚至摧毁想象界的幻象秩序。我们常说某人的某句话让你对某事产生了幻灭感,不用一句话,一个标点就可以。幻象的秩序是依赖符号秩序才能建构起来,失去幻象的遮护,我们就会被迫直面恐怖的“真实世界”。至少我作为一个男性的体验可以被这样解读。我没有女性的一手经验,但女生的确是有不应期,前提是她必须体验到子宫型性高潮(uterine orgasm)这种性高潮会引发子宫的反复位移。详见《性学观止》(上)2019:71-76
至少对男性来说,性高潮成了一个悖论:它不能不到来,否则你不会体会到“终极解释”的快感,总还差“那么点儿意思”;它又不能来得太快,否则你就会过早陷入得到解释之后的虚无状态,真的得到了那点儿意思会让一切变得没意思。中国传统房中术从来就主张“合而不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古人认为精子是男性的生命能量,根本原因还是为了维持探秘阶段的快感,那些五花八门的性癖,可以理解为不同风格的探秘方法,在不破坏神秘性的前提下,实现尽可能多的幻觉样式。
下面我们进入第二部分:诱惑的泛化:被色欲笼罩日常。我们要将普遍诱惑理论进一步普遍化以分析我们日常生活。
泛化的诱惑:被色欲笼罩日常
本章的理论基础是原型隐喻理论。上一小节我们揭示出了一组隐喻:异性如谜题,交媾如解析,这个认知隐喻一旦被揭示出来,局面会瞬间变得明朗,揭示隐喻就是揭示我们的认知事物的隐秘规则,下来我要对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性隐喻进行分析。通过这些分析,揭示弥散在日常里的,不被我们识别为诱惑的普遍诱惑。借助原型隐喻的视角,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弗洛伊德的“泛性论”(Pansexualism)。需要提前说明的是,下面的论证不一定适用于女性经验,弗洛伊德的理论对男性经验的解释效果远好于女性,这也是一个基本事实。
下面这个例子试图说明“精美商品如异性的神秘胴体”这个隐喻,常上b站的男生一定非常喜欢这个例子。
做一个小调查,屏幕前的男生,有多少喜欢看“评测视频”。我曾经在不要围观他人的生活那期节目非常间接地调侃过搞评测和搞评论的人,说他们是“高级间人”,其实我就非常喜欢看测评,尤其是数码产品的测评,我也反思过为什么我这么喜欢看测评,结论是“测评是一种次级的A片”。
评测视频有一个重要分支是“开箱”,很早之前我有一个观察,我觉得那些博主在开箱时的状态特别像一个人在褪去异性的衣物时的状态——小心翼翼,满怀期待,过程中有一种特别的快感。最早这只是个猜想,直到后来一位非常著名的评测人开箱一款手机的视频爆火,几乎让这个猜想坐实了。那位测评人在视频中表现出了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饥渴感”和“猥琐感”,表情夸张,言辞激动,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这个视频之奇特甚至具备了学术分析的价值。要知道,他不是没见过世面的人,即便是收钱的软广,这种表现也是非常古怪的,必须把那种表现理解为一种“症状”。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精美商品如异性的神秘胴体”,“测评是一种次级A片”,我们在毫无道德压力的情况下看着一个人摆弄、解析一个曾经神秘的对象。
第二个例子,我要将“评测是成人影片”这个隐喻一般化,例子来自最近大火的《东八区的先生们》——这部被三联周刊评为烂出了社会学意义的男性视角爽剧。
必须把这部戏定位为“A片补完的终极之作”,才能理解为什么主创会拍出如此冒犯女性却自我感觉良好的作品。整个影片就是一个漫长的“前戏”,编剧设定了各种桥段来让男人不那么直接地遭遇女人,不那么刻意地俘获她的心,俘获芳心之后情节自然是不能拍的,于是来回拉扯了几十集。
虽然偶像、甜宠剧都有“前戏”的内核,《东八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部彻底男性向的偶像剧,而且毫无顾忌地暴露了这个内核,将它搬到台面之上。它提供了一种A片所缺失的“间接性”,男性视角中,A片最大的缺陷——除了女主角不够好看之外——便是太过直接,以至于丧失了神秘性和代入感,没有间接性就没有暧昧性。
这里,我们顺便再解析出三个隐喻:“剧情即前戏”,“互动即调情”,“服装即情趣内衣”一切剧情都是前戏,都是制造神秘性的铺垫,一切互动都是制造暧昧性的调情活动,一切装束的变换都是为了制造情趣,最终是为了被异性褪去。
很多年前我在微博上见过一组恶搞图,标题是AV的逻辑,印象很深刻,在AV的世界里,一切事件,无论是修车、点外卖、理发、进行特务工作和和死敌战斗,最后的终极目都是开展性爱活动,帖子下面的留言是:这个逻辑不能被打破,生活不就应该是这样吗?
我们可以尝试归纳出一组根源性的隐喻,可能有些刺耳:日常即表象/手段/铺垫/前戏——交媾即本质/目的/主旨/正戏。
把普遍诱惑理论推广到极致,我们甚至可以说AV的逻辑揭示了世界的逻辑,好色之徒的心智即是人类的普遍心智。这样隐喻规则在暗中隐秘地支配着大多数人,只是支配力度和自觉程度上有不同,被强力支配的人就是那些色令智昏之徒,你问他为什么猥亵他人,他说她穿成那样分明就是在勾引我!更具自觉的人虽然能保持头脑清晰,在精神分析的意义上,保持头脑清醒和进行自我压抑是一回事,都是要引入“超我”来约束“本我”,虽然他的“自我”依然能感知到无处不在的暧昧性和神秘性;最好的状况是精神分析意义上的“升华”(sublimation)——将来自暧昧与神秘化为创造力。
在这个意义上,精神分析的“泛性论”是成立的,普遍诱惑必然会推导出泛性论。但泛性论不是要将日常色情化,而是一种强调性本能的分析思路,泛性论在精神病理分析领域有很多局限,但在文化分析领域却有很强的解释力,这种解释力来自它对身体经验的尊重和对文明话语的蔑视。
性经验是其他经验的基本原型之一,即便你从没有过性经验。我们会用“性觉醒”来形容性意识的萌发,但更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半梦半醒”,“性迷瞪”、“性恍惚”。我们从无意识的睡梦中醒来,刚睁眼就被人伸手挡了视线,从此诱惑和欲望便纽结在一起。
如果你愿意上升到哲学而不仅仅是在法律道德的层面上讨论这个话题,前面提到的三类人中,最“真诚”的——说得更哲学一点,是最接近“实相世界”的——是那个“流氓”,后面两种人其实是用符号秩序、幻象或“超我”来遮蔽实相的人,所谓文明人。文明人认为流氓在狡辩,但在流氓的认知里——作为一个被色欲笼罩的人——他觉得自己说的是“彻底的实话”。在精神分析的意义上,彻底的实话和精神病的疯言疯语几乎是一回事。
日常即表象,交媾即本质不是一组隐喻,而是一个令人无法直视的“本真事实”,不只是在“性爱经验是人生最美好的体验”的意义上,也在人类终极生存境况的意义上。
即使从最无趣的进化论的角度,我们也可以说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都是Born to make love的,make love之外的一切事件都是次级事件,是前戏和铺垫。
女性主义的领军人物,拉康的弟子,露西·伊利格瑞(Luce Irigaray)说人的本真活动只有两种:性爱和妊娠。这是两类“合一”状态,前者是男性在女性之中,后者是男孩在女性之内,女性就像一个封套包裹男性,对男性而言犹如深渊和宇宙一般神秘,但这种神秘性被语言符号给驱逐和解离了,炙热的爱欲被稀释和压制,又以一种扭曲的形态宣泄出来,那些些语言符号大多是男人发明的——甚至包括“女人”这个词——所谓的父权话语或菲勒斯(阳具)中心主义(Philuscentrism)的话语,即便如此,本真的爱欲依然弥散在我们日常之中,诱惑着我们,驱使着我们。
伊利格瑞说:
「空间是亲密的产物,是此时此地,是别具一格的颠鸾倒凤……没有什么比女人性态更具有精神性:总是在为感官制造超验的处所,性成了摧毁之网,或者找到其自身,在无休止的生成中存留。和宇宙时间为伴。
……如果不信神,男人就为女人指定律法,把她囚困在他的概念之中,或者至少保持与他概念的一致……女人包裹着男人,在他出生之前,直到他能在她的体外生存,女人发现自身被某种语言套住了,被不可思的空间套住又无法逃脱。男人总是自负地有内到外翻转封套。想成为万物的主人,使得他反而成了话语和母性自然的奴隶。」露西·伊利格瑞《性差异的伦理学》 2022:77,132
你大概能理解为什么我要为“流氓”“辩护”了,“流氓”表现在日常道德话语中被指认为“病症”、不正常的,在哲学话语中则是幻象秩序的破溃,“实相”外溢的结果。我前面提到的两个例子——猥琐的评测,作为A片补完的偶像剧——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流氓作品”,是彻底“真诚”的作品。
如此露骨地谈论性,会不会对年轻人做出不良引导?我以为恰恰相反,它会消解那些过度溢出的神秘性,让我们用一种相对不那么扭曲的心态体验如其所是的“性”,否则,那些无法被处理的“溢出”将使我们陷入错乱与病态中,比如性成瘾-戒色-自我攻击的恶性循环。必须承认,性欲是一个必须被社会文化加以抑制否则会引发混乱的“驱力”,但吊诡之处在于,恰恰是因为我们羞于谈性,总是伸手挡住别人和自己的眼睛,反而使“诱惑”得以完成,这是诱惑的辩证法。
引述一段梅洛·庞蒂对精神分析的评论作为本章的总结,并引出下一章:
「性欲不是一种自主的反应周期。它内在地与“能认识的”和“能作用的”生命联系在一起,行为的这三个方面表现出一种唯一的典型结构,它们处在一种相互表示的关系中。在此,我们与精神分析最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成果不谋而合。
不管弗洛伊德的原则宣言是什么,但精神分析的研究实际上不是用性的底层结构来解释人,而是在性欲中重新发现以前被当作意识的关系和态度,精神分析的意义不在于把心理学变成生物学,而是在于在被认为“纯身体的”功能中发现一种辩证的运动,把性欲纳入人的存在。」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2001:208
下面进入第三部分,美丽的脸:“颜与肉的辩证法。
美丽的脸:“颜”与“肉”的辩证法
梅洛·庞蒂说精神分析是为了在“纯身体的”功能中发现一种“辩证的运动”,什么叫“辩证的运动”,是什么样的“辩证的运动”,它具体是如何暗中影响和塑造我们对事物的关系和态度的?
在今天的讨论里,“事物”特指面容与身体。前面两章交代了欲望的由来,本章的目标是澄清“诱惑”产生的具体机制,尤其是来自异性面容和身体的诱惑产生机制,由于我作为男性有不可克服的经验盲区,因此这里会侧重讨论女性面容和身体。
不考虑观众的基础,我愿意直接抛出结论:美丽的面容是作为“反题”被我们的精神所把握的。美丽的面容拥有一种日常经验中罕见的“秩序感”,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构成了一种否定和蔑视,欲求“美女”,本质是一种“求合题”的冲动。裸露的面容和遮掩的胴体在形态学层面构成了一种显与隐,秩序与神秘的辩证关系,面容的秩序感引发了我们对身体的神秘性的想象,身体的秩序也影响我们对面容秩序的审美偏好。
要展开这个结论,我必须花一点篇幅解释一下“辩证法”的内涵,它是本章的理论基础,其内涵可以做两层理解:作为一种认知逻辑的辩证法和作为一种揭示思维局限性的工具的辩证法。
作为认知逻辑的辩证法指的是一种“正反合”的认知规则:比如清醒-诱惑-自律;诱惑-自律-自然而然,自然-刻意-刻意成自然(习惯)。有正题就有与之构成矛盾的反题,有矛盾就有超越矛盾的合题,矛盾构成了一种困惑,求解释的本质是求“合题”。
作为揭示幻象的工具的辩证法是通过揭示“正反合”规则的虚假性而起作用的,对第一种辩证形式本身的扬弃,它的内涵可以概括为:矛盾和对立是的虚假,表面上互为矛盾的双方本质上互为基础。换句话说,任何一个被理性把握的概念都内涵了一种辩证的张力。比如我们前面说的,“清醒”本质是一种抵御和压抑,的基础是被普遍的诱惑,没有诱惑就没有清醒。同样的,自律和诱惑也互为隐秘的基础,没有刻意的状态也就没有所谓自然状态。
第一种辩证法是“结构的、同一的”辩证法,被哲学爱好者戏称为庸俗的辩证法,第二种辩证法是“后结构的,差异的”辩证法,是更具反思性的辩证法。在我这里,其实没有庸俗和精致、先进和落后的区分,我更倾向于将它们分别认识为人类心智处理思维内容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着眼于“矛盾”的发现与解决,第二个阶段,我们意识到“矛盾”不是事物发展的阻碍,而是事物存在的条件。
区分这两个认识阶段,将有助于我们言说难以言说的经验,将它们引入我们前面的讨论,围绕着“神秘”与“诱惑”这两个概念,我们能辨析出两个命题:
在第一个阶段,“神秘与诱惑”来自反题,具体来说,矛盾经验导致的困惑与不解,引发了我们求合题求解释的冲动;在第二个阶段,“神秘”来自解释神秘的行动本身,“诱惑”来自抵御诱惑的行动,也就是说,神秘与诱惑来自解释与抵御,前两者与后两者互为基础,可以直接转化。
我们先讨论第一个阶段:来自于反题的诱惑,它可以解释面容诱惑的逻辑。
广义意义上的“美”是没有标准的,但仅从视觉的“形式美”角度,“标准美”一定是存在的,关于面容的标准美,一直有一种平均脸假说(Averageness Hypothesis),认为五官脸型越接近均值,越符合大众的审美偏好,虽然假说得到了实验数据的支撑,不足以解释我们所认为那种能产生性诱惑的“美感”背后的机制。
2010年,韩国仁济大学的整形外科教授李承哲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论,他在全球范围挑选了公认的漂亮面容进行合成,按照地区划分,得到这样一组“具有吸引力平均脸”(见图),其结论是:具吸引力的脸不是大众平均脸,而是本身就有足够吸引力的脸的平均——即“择优平均脸”,换句话说,具吸引力的面容特征有跨越地域、跨文化的共性,除了五官脸型形态上的共性之外,另一个共性是:群体中只有少数人具备这样的面容特征。
此处可以提炼出两个关键词:“秩序感”和“稀缺性”。不只是人类,任何动物外貌特征但凡符合这两个要素,都会比同类更有性吸引力。秩序感是形式美的关键,三庭五眼还是三高两低这些公认的标准都是在衡量面容的秩序感,艺术心理学家、艺术哲学家贡布里希写了一本研究装饰艺术心理学的著作,书名就叫《秩序感》,他说:
「我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倾向,即把秩序视为具有建立秩序能力的大脑的标志。因此,每当发觉自然界里存在着规律性,我们便会本能地感到惊讶。有时在林中散步,我们的视线会被排列成非常完美的环形的蘑菇所吸引,人们似乎难以想象这样有规律的蘑菇环会偶然产生。它们实际上也并非偶然产生,但要解释它是如何形成的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为什么会感到惊奇呢?我对这个复杂的问题作出了以下回答:自然秩序产生的前提是物理法则要能够在没有相互干扰的孤立的系统中起作用……蘑菇环所具有的引入注目之处正是它的秩序,那存在于似乎有无数相互作用的力量的环境里的出人意料的秩序。
正是混乱与秩序之间的对照唤醒了我们的知觉。有充分的事实可以证明这条原理适用于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不管我们如何去分析规则结构与不规则结构之间的差异,最终我们必须能够说明审美经验方面的一个最基本事实,即愉悦在于乏味和杂乱之间。单调难于吸引人的注意力,过于复杂则会使我们的知觉系统负荷过重而停止对它的观赏。」贡布里希《秩序感》2015:6-10
我们的常识里有美丑的二极光谱,美的,普通的,丑的,但从美感经验发生学的角度,“美”的位置其实介于均值(普通)和杂乱(丑)之间。秩序感所带来的美感体现为一种“简洁有序”,它偏离的均值,却没有陷入杂乱。
这种“幸存”如蘑菇环一样令人赞叹,仿佛是某种更高级的力量介入而导致的结果,是被挑选过、被雕琢过的。不妨直接篡改贡布里希的话:“美丽面容”所具有的引入注目之处正是它的秩序,那存在于似乎有无数相互作用的力量的环境里出人意料的秩序。
在这个意义上,“秩序感”直接关联着“稀缺性”(或陌生感)。稀缺性是令观看者产生欲望的关键要素,辩证的动力在这里展开:秩序如果成为普遍的规律,那么秩序自身就会退隐成一种“自然-无秩序”状态,唯有稀缺的秩序才能将自身显现为“不自然-却有秩序”,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虚假对立在这个意义上统一了起来。简而言之,美丽的脸是不自然但有秩序的脸,这样的脸会构成我们经验中的“反题”。
意思是,若某人的五官构成了一种一眼可辨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就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构成一种否定:ta面容上难以忽视秩序感让你觉得自己的生活是无序的、混乱的、虚假的、表浅的、未触达本质的。美丽的异性是一个“反题”,你注视ta的瞬间,“矛盾”产生了,困惑出现了,你要解释这个困惑,求一个“合题”,求一个“本质”。这是爱欲辩证法的第一阶段,“神秘与诱惑”来自反题的阶段。
接下来我们说说肉身的诱惑,面前说,「裸露的面容和遮掩的胴体在形态学层面构成了一种显与隐,秩序与神秘的辩证关系」,要理解这种辩证关系需要我们用到第二个阶段的理解,在这个阶段,表面互为矛盾的双方其实互为彼此成立的基础,没有显现-秩序的部分,隐匿-神秘的存在也无法被知晓。反之亦然,没有隐匿-神秘的部分作为背景,显现-秩序将无法被理解。
如果你愿意挪用这样的辩证思路来解释面容与身体的色欲原理,一切就豁然开朗了——面容的秩序感引发了我们对身体的神秘性的想象,身体的神秘性也影响我们对面容秩序的审美偏好。
「没有隐的神秘,显的秩序无法被理解」,「身体的神秘性会影响我们对面容秩序的审美偏好」,要如何理解这组命题?
伊利格瑞《性差异的伦理学》中有这么两段话:
「就色情之中有关身体的差异感和身体槛界而言,空间是有可能的,关键在于坚持啊那些唇(或者眼睑)?女人的性处处描画深渊,在无限大和无限小之见摆荡?
毫无疑问,对于女人来说,口语是某种特别的意义尺度,从形态学(morphology)来看,女人有两张嘴和两副唇。仅在她想保存“空间性”或者“胎儿”的时候,她能够借助这一形态行动或者制造某些事物。尽管她也需要这些维度创造自己的空间(正如她总是为了迎接他者腾出地方),但是这些空间总被当成男人们抒发怀旧之情的处所,这是他们记忆中最初也是终极的盘桓之地。一种让人费解的纪念……」露西·伊利格瑞《性差异的伦理学》2022:17,71
“女人有两张嘴两副唇”,她们的唇“处处描绘深渊”,是男性记忆中“最初也是最终盘桓之地”,说的是女人的口唇与性器官有形态结构上的映射关系。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很火的女性主义著作《厌女》封面上竖立的红唇。
红唇一直是流行文化中女性符号,作为对照,男性鼻子与性器官的映射关系也显而易见,坊间一直有男观鼻女观眼、鼻子坚挺的男人性功能更好的说法,这些说法甚至有病理学上的旁证,一种叫卡尔曼综合征(Kallmann Syndrome)的病,症状是丧失嗅觉与性腺功能减退,男性发病率是1/8000,女性仅为男性的1/5。
这种映射会影响我们的审美偏好吗?能观察到的是,鼻子对男性颜值的影响的确非常大,那些备受女性追捧的顶级神颜,他们的鼻子无一例外都长得都很有“秩序感”,我们会说某男性的大鼻子很性感,但不会这样说女性,很有意思的是,我们也很少说男人的嘴巴长得性感,却会如此夸赞女性,只有大嘴美女,没听说过大嘴帅哥。需要补充的是,影响“颜值”要素非常多,五官、脸型、肤色、发型、身材、服装等,这不是我们今天能讨论的,我们关心的是性征、五官秩序与审美的联系,换言之,是面容上的性秩序。
说得更极端一些,面容是精神意义上的性器官,在显-秩序的维度与隐-神秘的身体相互映射,持续产生着欲望的辩证张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没有隐的神秘,显的秩序无法被理解,身体的神秘性会影响我们对面容秩序的审美偏好」。
在辩证运动的另一个方向上,这种张力也塑造了身体的神秘性。没有显现-秩序的部分,隐匿-神秘也无法被知晓,因此显露的面容越有秩序感,隐蔽的胴体就显得越发神秘。只要我们像把握概念一样地将“人”把握成一个抽象符号,这个作为符号的“人”在我们的心智中就会是一个持续生成着辩证张力的对象,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视觉上。
胴体的诱惑必须要面容参与才能生成,一个没有面容的完美胴体诱惑力会消减大半。面容和胴体同时在场的画面,在精神现象层面,是显-隐,秩序-神秘,正题-反题的虚假二元被超越的时刻。这种突破二元的领悟在古希腊人那里被称作“无蔽”(Aletheia)。
异性面容与胴体同在的画面,便是“无蔽”的合题向你敞开的时刻,是万物的谜底浮出水面,却发现升起的是一座巨大冰山的时刻,是你以为大惑得解,却发现答案是一阵神秘呢喃的时刻,是一个作为宇宙中最神秘存在的“人”冲破符号外壳向你示现神迹的时刻,你目睹这幅画面,心荡神迷,终于承认,这就是生活的“本质”,是生命的“真相”,是“意义”的终极。
以上是对性欲的哲学解释,希望它能对我们平时所接受的色情解释产生某种制衡。
你的感觉是对的,性与欲的确是“本质”,是“真相”,前提是你不能用色情的目光,将其物化,精神上贬斥它的同时在肉体上又沉溺于它。我希望通过这期视频,让你品尝出“性”的哲学意味,如果你无法把握这层意味,性就会以一种极为扭曲面目出现在你的经验中,今天,它已经成了最热销的商品、最能议价的资源、营销公司的密码和需要避而远之的成瘾物。但性从来不是对象,它甚至不是你的一部分,性不在你之下,也不超越于你之上,它就是“你”的本质——一个暧昧不明因而生生不息的你的本质。
「性欲既不在人的生活中被超越,也不通过无意识的表象出现在生活的中心。性欲通常作为一种氛围出现在人的生活中……以这种方式看待性欲,即被当做模棱两可(暧昧)的氛围的性欲,是与生命同外延的。换句话说,模棱两可(暧昧)是人的生存所固有的,我们所体验的或思考的一切东西总有多种意义……如果生存在性欲中扩散,那么反过来性欲也在生存中扩散。通过这种作用,没有意义的东西获得了一种意义,只有一种性的意义的东西获得了一种更一般的意义,偶然性变成了原因」
……关于性欲,没有能把性欲归结为性欲以外的其他东西的解释,因为性欲已经是性欲以外的其他东西,也可以说,是我们的整个存在」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2001:222-225
当然,想要更加深入地讨论这个话题,我们需要引入“爱的哲学”,下期见。
我是湯質,《湯質看本質》節目的主理人。
我會花大量時間在一個課題里漫遊,借助跨學科視野和哲學思辨,為你深掘出真正的智識寶藏。
每期必是心血之作,值得你認真對待。
加入郵件清單,在《看本質》有更新時通知你
不定期發布文章以及分享學習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