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质看本质文稿【22】不要围观他人的生活(给孩子的信-1)
Sep 04, 2025
第一节:直人与间人
第二节:无限与有限
第三节:挖洞与盖楼
1 直人与间人
你好啊,我叫汤质,今年34岁,我是你爸爸。
如果一切顺利,你将在明年年初来到这个世界,我常常对着你妈日渐隆起的肚子感叹,一个生命就这样被我们凭空创造了出来,真的很神奇。
我兴奋极了,也忐忑极了。
你会有个快乐童年,也会在接下来的青春期陷入迷茫,那时你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我是谁,从哪来,往哪去,并且期待身边的权威会给你指引。
最终你会失望,并且发现这个世界上随处可见的混乱与愚蠢的来源之一,就是那些需要教会孩子如何生活的父母,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生活。
常常是两位巨婴拉扯着一个幼婴,直到幼婴长成巨婴,如此循环往复。
我不敢说自己活明白了,还有太多事令我困惑,但34年过去,我觉得我想清楚了一些道理,这些道理帮助我走到了今天,我不确定能不能当面和你说清楚,因此选择用这样形式说给你听,一劳永逸,你想听多少遍都可以。
这些道理源自我的一个人生观察:
我发现,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人,直接的人和间接的人。为了方便讨论,下面简称“直人”与“间人”。
直人是游戏的人,散步的人,他们的生活有一种自成目的的直接性。间人是竞争的人,赶路的人,他们的手段与目的分离,生活充满了间接性,起初,他们被间接性妨碍,后来慢慢享受于此。
想办法当直人,不要做间人,这是爹能给你的最重要的人生经验。
1.1 内核与外围
你很容易分辨出身边的直人和间人。在表达时,直人关注思想,间人关注口音;写作时,直人关注意境,间人关注用典,拍照时,直人关注光影,间人关注设备;穿搭时,直人关注美感,间人关注品牌;学习时,直人关注知识,间人关注学习工具……
总之,直人总是试图进入事物的“内核”,而间人满足于在“外围”游荡。
间人有很多名号,参数党、器材党、周边控等等,不妨统称为“外围党”,外围党和随之伴生的“差生文具多”现象普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领域。
相比于摄影本身,他们更热衷于研究相机和镜头,相比于运动本身,他们更热爱折腾运动装备。
人们常说“事物”,事在先,物在后。内核中的人专注于事,胜任于事,外围的人耽溺于物,荒废其事。
这很荒唐,却是这个世界发展的基本逻辑:摄影业的发展,离不开一群关心摄影机器远胜过关心摄影的人,体育业的兴盛,也是因为运动装备是个巨大的生意。
今天世界的繁荣,奠基于这种间接性或外围性。
这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大概是因为“外围”提供了简明的评价体系和虚假的参与感,而这两者又是人们构建自我认同的基本条件。
因此真正区分内核与外围的不是事和物,而是难与易。
相比摄影,评价摄影作品是容易的,相比评价作品,比较拍摄设备的参数是容易的。越是外围,人数越多,你爹发现人类社会中有一种“层层围观”模式:
有一个人在创作作品,就有十个人评价作品,就有一百个人研究他们的创作装备,就有一千个人对评价作品的作品进行评价、对研究装备的作品进行研究,就会有剩下数以万计的人在最外层围观这一切,他们总得买点东西。
这种“层层围观”会带来两个麻烦:
首先,如果你脑子不够清楚,就会错把“评论者”当成事物意义的最终代言人。
因为评论者的工作简化了事物的复杂性,每当普通间人对某现象感到困惑不解时,他就会跑到评论者那里发问:如何评价xxxx……,不直面困惑,而是追究“如何评价……”“如何看待……”,这是间人构建自己世界观融贯性的一种基本操作。
其次,如果你脑子不够清楚,就会错把“对物的消费”当成意义实现的最终途径。
直人创造作品,间人解释作品,解释本身成了作品,供更间的人消费,更间的人不甘于此,也想要参与进来,他们只能在“物”上下功夫。我成不了某人,但我能和某人吃同样的食物,背同款包包,开同款汽车。
直人生产,间人消费,在内核与外围衍生中出了无数物质-文化产品,但产品与产品的含间量不同:原作的价值高于数码复制品,手工制作物的价值高于流水线商品。一般来说,越间的东西,越不值“钱”。
1.2 本质与表象
等等,什么是“钱”?
“钱”是这个世界上最间的东西之一。它居于外围的外围之外,是一切产品的等价物,至间之物。
虽然它起初是纯粹等价物,最终却悖论性地获得了一种绝对普遍性和可度量性。一个自身毫无价值的东西,成了价值的载体,成了间人所认同的万物最清晰的评价尺度和最终极的解释依据。
这便是人类文化中最根本的倒错现象——中介物与被中介物的倒错,这个倒错催生了两种世界观的战争。
一种世界观认为,“金钱与权力的流转”是表象,其内核是“人对意义的追求与创造”,前者只是人类追求意义的副产品,虽然它大有喧宾夺主之势。
另一种则相反,认为什么艺术、作品以及背后的“意义”,这些才是表象,驱动这个世界运转的根本力量是人对“金钱与权力”的欲求。美好作品是人类追求金钱与权力时创造的副产品。
我把前一种理性主义的世界观称为“直人-月亮世界观”,将后一种世俗主义的世界观称为“间人-六便士世界观”。
虽然我的亲身经历让我旗帜鲜明地站在前者立场上,也一厢情愿地相信你会同意我的主张,但又不得不承认,我们身边充斥着间人世界观的拥趸。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人如果在十四岁时不是理想主义者,他一定庸俗得可怕,如果在四十岁时仍是理想主义者,他又未免幼稚得可笑”。
两种世界观势同水火,互认对方为表层假象,自己才是底层本质,这种对立撕扯着今天的年轻人,他们在表层与底层的倒错之中晕头转向,茫然失措,终于被逼无奈,混入了“夹层”——有时幼稚得可笑,有时庸俗得可怕。
彻底的庸俗之人、理想之人都有纯粹快乐,唯有夹层最苦逼,他们缺乏因笃信而生勇气,缺少因偏见而起的鲁莽,是患得患失的机会主义者,他们权衡利弊,顾此失彼,像被困住的布里丹之驴。结果是,他们既不具备生猛的技能收割世俗目光的认同,也无法进入事物内部转化自己的生命冲动,只好终日游走于两个世界的外围,发表一些评论或是买些周边来聊以自慰。
你也许要质疑:既然两边都有纯粹的快乐,那你凭什么说某种快乐更值得追求?
答案在于两者克服的困难不同,因而人生体验有巨大差异。
前面说“真正区分内核与外围的不是事和物,而是难与易”。所谓“困难”大概是这样一种东西:当现状与预期有着巨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无法被清晰认识的时候,我们会体验到一种叫“困难”的笼统经验。
当你想要穿过层层围观,挤入内核之中时,会遭遇两类完全异质的困难。
1.3 神秘与混乱
一类困难,我称之为由“深刻的神秘”导致的困难。一个事物如果永远无法被彻底解释或描述,我们便称它是“神秘”的。
这里的困难,指的是某项活动,由于即不存在标准的活动流程,也不存在公认的结果评价体系,因而展现出事态的无限可能性时,当事人遭遇的困难。
当你想要创作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作品时,或者说,想要进入月亮-直人世界的内核,你会遭遇这种困难,是“无限”导致的困难
另一类,我称之为由“肤浅的混乱”导致的困难。
某项活动,参与者都有同样的目标,因为资源有限导致竞争白热化而产生的困难。当你想要“中彩票”、“财务自由”、“坐拥香车美女”时,你体会到的那种困难。
本质上,这是我们试图挤入六便士-间人世界的内核时要遭遇的困难,是由“有限”导致的困难。
六便士世界有种有限性——其约束条件决定了大多数人注定是匮乏的,月亮世界有一种无限性——因为某事无据可依,无迹可循,人人都有自己的腾挪空间。
由于钱是最外围的至间之物,把金钱当做欲求的目标,其实是选择了一条最容易走的路,它不涉及任何自我反思和辩证,是“动物精神”的直接延伸。只不过由于人人都如此选择,它变得非常困难。
逃避直人的困境,就会陷入间人的死局。
吊诡的是,人们想要在“有限”资源中实现“无限”欲求,这种妄想导致的妄动,恰恰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我希望你从中看出世界的非理性底色,与肤浅的混乱缠斗,注定了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都会活在挫败与焦虑之中,但在他们看来,逐利依然是最理性的选项。
这里便引出了第二组观念倒错,理性与非理性的倒错:根本上的非理性被当成了根本的理性,它是上一组倒错——中介物成为价值本身——深入人心之后衍生的必然结果。
我希望你清醒,能看出庸众认为的理性行为是一种非理性,那些被他们指认为非理性的行为,恰恰是最理性的——经由创造性,人人都能展开自己的同时不挤占他人的生存空间。
我以为,必须直面“深刻的神秘”,直面无限性,那里才是价值和意义的真正源头。
2 无限与有限
为了论证“无限-神秘”的月亮世界才是真正的底层,我请你先注意一种奇怪的现象:
某位创作者的作品,看似平平无奇,却能在市场上卖出天价,令人匪夷所思,乍看之下毫无道理可言。
这种现象能从“内核与外围”、“有限与无限”的角度完美解释。
“内核与外围”角度的解释是:最内核的真迹对最外围的金钱构成了一种蔑视,某物是无价的,如果你非要买,那么我就标出一个毫无道理的天价。不是真迹贵,而是在真迹面前,钱变“间”了。
“有限与无限”角度的解释则更能说明问题:精明的商人即便不认同艺术有什么价值,他依然愿意一掷千金购入艺术品,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判定这些艺术品会在未来被其他人以更高的价格“接盘”,其他人之所以接盘,是因为他们也有类似判断。
这里的论述逻辑是,稀缺之物的价值不只来自稀缺本身,更来自于一种“无限可接盘性”,这个可接盘性,根本上又来自于一种“无限可解释性”。如果一个事物永远可以被更多地解释,那么这个事物就会衍生出无穷的“价值”或“意义”。
“价值”和“意义”在中文里常常是混用的,我曾在某期节目里做过一个类比,试图说明商品创造“价值”的原理和语言创造“意义”的原理如出一辙,由于这个类比所揭示的道理非常重要,我不介意再花些篇幅回顾:
2.1 词语与商品
一百年前,一位很重要的语言学家在分析“话语的意义”时曾说:
「概念纯粹是表示差异的,不能根据其内容从正面确定它们,只能根据它们与系统中其他成员的关系来确定。它们确切的特征是它们不是别的东西」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 1980:170
这位语言学家认为概念纯粹是表示差异的,我们不知道美是什么,但我们知道美不是丑,不知道善是什么但我们知道善不是恶。
进而认为符号系统是个差异网络,任何一个词都表达了来自整个符号系统的意义,但每个人的脑子里面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符号系统,我心中美丑和你心中的美丑所指并不相同,因此我们需要“交流”。
有意思的是,概念表示差异,而交流却是一种为了消灭概念差异而生产更多差异概念的古怪活动。美丑之间,还有优雅、知性、纯洁、污秽、狰狞、猥琐等等……什么是知性?它是聪慧与优雅的混合,何为猥琐?它是萎靡和卑劣的叠加,那什么是卑劣呢……
你会发现概念间的差异永远不能被彻底描述,我们永远觉得有些东西没被表达出来,总是差那么“一点意思”,恰恰是“这点儿意思”,驱动着我们不停地交流。
因此可以说,意义来自被解释的潜力。解释总是需要解释来解释,我们的符号系统就是在这个机制下生发出来的。参见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2
随着你的成长,你会掌握越来越多的专门词汇,其中不乏专业术语和只有小圈子能懂的黑话。事实上,任何一个领域只要交流足够充分,就会充满专业术语和黑话,因为我们需要在极精微的层次上区分一个概念和另一个概念,比如美有现实美,艺术美,形式美,悲剧之美,荒诞之美,辩证之美。所以语言系统扩张的是一个“越描越黑”的过程。
更有意思的是,同样是一百多年,一位思想家也曾如此分析过“商品的价值”:
「一个商品,如麻布,处于能与其他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是因为而且只是因为其他一切商品都不是处于这种形式……它的价值相对地表现在其他一切商品体的无限的系列上」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 2018:85
商品的价值相对于它所在的价值系统而存在,就像词语的意义相对于它所在的意义系统而存在一样。
差异导致交流,交流导致更多差异产生的原理在此仍然生效。只不过这里的语言交流要换成商品流通。
同一商品,在价值系统A中——比如法国工厂中,是“一支包包”,而在系统B中——比如中国的商场里,是“一支法国的包包”,它们虽然是同一种东西,但后者明显要“贵”,商家的利润来自于商品在流通中获得的新的差异性,两者的差价体现在“法国”之中。
“法国”凭什么值钱?人们试图描述这些“差异”,“浪漫”、“贵族”、“奢华”、“优雅”,但总是不止于此,总是差那么一点意思,人们会说:哎呀总之是一种说不出的“高级感”,一种弥漫的“质感”。
正是“那点意思”驱动着我们不停的买买买,精明的商人知道,真正维持高额利润的,是差异导致的「不止于此」的可解释性,以及随之产生的无限想象空间。
在语言活动中,同一语词概念的细微差异需要限定词来捕捉,在商业活动中,同一商品的差异,也需要通过限定词来体现——在这个意义上,“品牌”就是那个限定词,品牌就是商业世界的“黑话”,商人发明了很多试图解释“法国性”以及吸纳其背后的想象空间的神秘黑话。
奇怪的事情出现了:一件商品只要被它们附身,价值就会原地飙升。维持商品超额利润的,是居然是一个语言符号,因为它表征着无限可解释性,商品因为这个符号被赋予了“不止于此”的想象空间。在之前的节目中,我曾举了苹果公司的例子:
「这个星球上最值钱的品牌是“苹果”,你去问一个资深果粉,“苹果”这个品牌意味着什么,特立独行、反叛、品味、不妥协、创造力、嬉皮精神,他能给你写篇万字长文,你以为这就是苹果品牌价值的体现?不,真正能表现苹果品牌价值的,是另一个果粉在长文下的留言:“写得不错,但苹果产品所蕴含的精神,远不止于此。”
请你务必体会这句话中“不止于此”来带的优越感和权力——不可消除的剩余必须以一种相当微妙的形式介入人类关系模式,它才能充分发挥效力。
有些人上街,恨不能全是上下全是LOGO,有些人上网,恨不得通篇都是黑话大词,两者的心态是一样的。在精神现象世界,品牌崇拜与黑话迷恋的原理如出一辙,可以归为同一种愚蠢。」参见汤质看本质《资本与少年》第一集
意义来自被解释的潜力,价值来自被想象的潜力,或者,可接盘的潜力。
某物若永远有“不只于此”的解释-想象空间,便永远有被接盘的可能,我们必须在这个意义上理解无限与神秘是价值之源。这个说法适用于一切商业活动,从有实体的商品,郁金香、包包、房子,到无实体的商品、股票、虚拟货币、元宇宙等等。
2.2 瞬间与时间
你朴素的直觉告诉你这一切非常奇怪,这会导致万事万物都陷入了一种“外围塑造内核”、“未来塑造当下”的倒错逻辑,难道不应该反过来吗?人们对此安之若素,是因为他们用一种极其犯间的思维适应了这个逻辑:叫“贴现思维”。
“贴现思维”主宰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大人评价一个孩子,总是先基于他的过去成就推断他的未来可能创造的价值,在完成某种贴现运算之后,形成判断——这个孩子将来有出息,这个孩子将来没前途,如果翻译成间人世界的术语,大人们无疑是在说:这个孩子是“潜力股”,那个孩子是“垃圾股”。
荒谬之处显而易见:基于未来预期的评价能直接影响现在,但真正的“未来”是被现在创造的。所有评价都是没道理的,但它们却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影响事物的发展,其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又称期待效应,源自美国一次著名心理学实验,该实验揭示了无根据的期许和预设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学习成绩)非常可怕。
大人没有办法判断孩子的价值,就像他们买股票总是亏得底裤都不剩一样,但他们的多空预期却能导致真实的波动。因此你要警惕,大人是愚蠢的,但他们总是自以为是,忍不住要犯间。
“贴现思维”是一种化神秘为庸俗,把无限残化为有限的思维,目的是为了评价不可评价之物、操纵不可操纵之事,经由这种思维,人们创造了比金钱更间的对象——时间。
这里出现了第三组倒错,也是最终极的倒错:我愿称之为瞬间与时间的倒错。
我们的注意力被时间卷走,我们的生存被彻底架空,藉由这种倒错,我们用一种自欺的方式终结了无限解释的循环:这个商品自身有没有价值,不重要,只要有人愿意接盘就够了——用那位思想家的说法:货币兑换成商品,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人们总是“为卖贵而买”。我的人生有没有意义,不重要,只要别人觉得我得到了意义就够了,恋词癖和恋物癖是一回事。
因为我们对“不止于此”的内核的“层层围观”,让这种“装逼犯间”的行为有了用武之地:人们不只为了“卖贵而买”,还为了“装逼而活”。
我们以“时间”为媒,在过去和未来之中构建起了我们对世界与自身的虚妄想象,无止境的内卷、病态的恋词癖、恋物癖、畸形的房价、高举的镰刀,一切荒诞都根源于此。
深陷于时间的人,是最间的人。
时间和金钱一样,它们以最无意义且最公平的面目出现,先是成了我们衡量一切的尺规,然后成了收容我们“不止于此”欲望的对象。
别搞错了,欲望不是坏东西,没有欲望的人活不下去,糟糕的是那个“层层围观”的结构,它约束了欲望的同时又催肥了它:通过围观,他人的想要成了你的想要,欲望实现的路径被约束了,恰恰是因为这种约束和限制,导致我们早早地明确了人生目标,消解了人生“不止于此”的可解释性。
世人尤其在意“时间”与“金钱”,这两者恰恰是一切“间接性”得以成立的基础,人们不惜一切代价对二者进行换算,丧心病狂地喊出了“时间就是金钱”的口号。
我们错把最没有价值之物当成最有价值之物,错把最不理性的当成最理性的,错把最间接虚幻的当成了最直接真实的,终于,在三重倒错合力扭曲之下,人们完成了自洽,现实世界所有的不合理,都有一种匪夷所思的合理性。
小时候,我也和你一样,以为大人都想清楚了那些令人困惑的问题,事实上他们中有一部分人愚昧、盲目、贪婪到了骨子里,这群人甚至成了其他人的榜样。那时候真傻,居然盼着长大。
至此,我们已经搭建出一个完整的二元对立组,我们其实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
世界1,直人的月亮世界,理想的,艺术-精神-价值理性主导的,无限的,突破层层围观的挑战来自深刻的神秘
世界2,间人的六便士世界,世俗的,商业-物质-工具理性主导的,有限的,突破层层围观的挑战来自肤浅的混乱
我们眼前这个现象世界,大概是这两个理念世界彼此冲撞、交合、妥协的产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世策略,容我再重复一遍我的建议:“逃避直人的困境,就会陷入间人死局”,更确切地说,如果你不能深入月亮的世界内核之中,在“不止于此”的深渊之中将你的生命冲动转化为创造力,就难免在层层围观的过程中,在单调欲望膨胀的过程中,在尺与绳的纠缠中,沦为间人。
3 挖洞与盖楼
3.1 推敲与拼凑
你一定想问,该如何进入月亮的世界呢?
好像是一件很难的事,我们既要屏蔽外部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又要扭转根深蒂固的认知方式,还更要改变过往的各种行为习惯……
其实没那么复杂。世界的切换,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差别只在于,这一念性质是“肯定的positive”的,还是“否定的negative”的。
对事物持肯定的立场,你就会陷入肤浅的混乱,对事物持否定的立场,你就会把自己逼入深刻的神秘之中。
你大概没听懂我在说什么,比个例子:
长大之后老师会让你写作文,这是一种常见创造性的活动,根据我的经验,你大致会在三种写作状态之间来回转换:“拼凑状态”、“推敲状态”和“灵感状态”。前两种是需要我们的自我意识高度介入的“刻意状态”,最后一种属于可遇不可求的“自发状态”,
拼凑本质上是一种“增加”状态,你脑子里有一个含混的念想,想要将其表达出来,于是你搜肠刮肚,想要积词成句,积句成章,像是在“搭积木”。
推敲本质上是一种“删减”状态,你脑子有两个以上相互竞争的词或句,你需要舍弃其中一个,是僧推月下门,或是僧敲月下门。拼凑是“搭积木”,推敲则是“雕刻”。
我们都同意自我意识不介入的“灵感状态”是最理想的,但如果意识一定要介入,那么一定推敲得越多越好。拼凑和推敲活动的占比,直接确定了一篇文章最终的质量。深刻,就是“深”深雕“刻”的结果。
好的写作课程提倡“快写慢改”原则,道理也在于此:通过快写逼自己跳过拼凑思维,进入灵感流淌的写作状态,再通过慢改来推敲。
更抽象地说,“拼凑”时我们调用的是一种肯定性的思维,“推敲”是则一种自否定的活动。
所有庸俗,都源于“自恋”,所有深刻,都来自“自反”。
想清楚这件事,你能斩断很多纠结,比如“拖延症”和“完美主义倾向”,很多人写文章不敢下笔,怕写出拙劣的作品,其实大可不必,连知名的作家都坦言自己的初稿是垃圾,因此不妨反其道而行之:我让肆无忌惮地写出一篇垃圾,然后在它的基础上雕出一篇佳作吧。有意思的是,一旦你真的肆无忌惮,往往能收获比你预想更好的结果。
向你介绍一下“大卫”——这个世界上最优美的作文之一——据他的作者说,大卫本来就在石头里,他只是把不要的部分去掉。咱们起码得先有个石头吧?
只是拿写作来举例,事实上,这个“宽进严出”原则适用于一切创造性活动:在起点,要生猛无畏地放手去做,但在终点处,你要成为最挑剔的把关者。美妙的东西在两点之间,那里有灵感迸发的愉悦和自我否决的痛苦混合而成的宝贵经验,魔鬼在那里出没,天使在那里游戏,你的大卫在那里。
此时,你大概能理解什么是“深刻的神秘”,在与之过招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总能做得更好,因为你总能发现自己的不好,想要把痛苦转化为创造力,就必须诚实地面对你自己,直面自己的自恋与虚伪。
3.2 “女人”与“男人”
这个过程与其说是痛苦,不如说是孤独。它逼你摆出拒斥的姿态,与庸人俗事持距离,用一位作家的话说,你像在独自“挖洞”,他在讨论“人的孤独”时这样说:
「人人都是孤独的。但不能因为孤独切断同众人的联系,彻底把自己孤立起来。而应该深深挖洞。只要一个劲儿往下深挖,就会在某处同别人连在一起。」出自村上春树
我好喜欢这个说法,庸俗-肯定性的努力像是盖楼,是外显的、炫耀性的、攻击性的,深刻-否定性的努力是挖洞,是神秘性的、吸引性的、能吸纳和转化攻击的。
你会在城市长大,看见很多耀武扬威的高楼大厦,那是这个世界几乎满溢而出的庸俗欲望的物化形态,你会被它们深深吸引,但我要提醒你,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群人,在不那么显眼的地方挖出了一道道深渊,这些深渊成了容纳人类生命意义的容器。
我们可以继续深化那个二元对立,间人的六便士世界是男性式的、阳性的,直人的月亮世界是女性式的、阴性的。这说法听上去很古怪,你长大后就懂了。
前面说过,两个世界的一次次冲撞之中,世界才有了今天的蓬勃生机,两三百年前,“男人们”掌握了技术,世界开始越来越频繁地痉挛,几乎要爆炸,倘若没有另一群人——广义上的女性们——持续地创造着那些容器,这个世界恐怕已经被中年男人毁灭好几次了。
所有人都一股脑地盖楼,想要登顶,这是世界变得面目可憎的原因之一,但真正的光明在幽暗之中,请你和她们一起深深挖洞。必须挖洞,否则生活将不堪忍受。
前面讲了切换世界的一转念,这一念逼迫盖楼的我们转向挖洞,最后一点篇幅,我要向你介绍两个挖洞的工具。
3.3 神秘与庸俗
有位哲人曾用一个二元结构来描述我们在挖洞-创作时面临的困境,结构一端是“混沌”,另一端是“定见”(参见德勒兹迦塔利《什么是哲学》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495-501),我们不妨将其替换成“神秘”和“庸俗”,我们的创造活动就在两者的夹缝中艰难展开:
仍然拿“写作”来举例:当你见识到了世界展现出来的混沌与神秘时,脑子出现了各种朦胧不清的观点和意象,你要一字一句地将其呈现出来,这个过程中需要我调用各种熟知的概念、章法以及技巧,但与此同时,你又无时无刻不想躲开这些概念、技巧的约束和限制。
这是一切创作者——直人——要面临的窘境。你想去创造些什么,但你用来创造的工具和媒介本身会妨碍你,比如“词语”、“句式、”“画笔”以及“画布”。
作家下笔之前,纸上已经写满陈词滥调了,画家下笔之前,画布上已经布置好各种规则和定势了。
因此我们需要某种“更具原创性”的活动来打破僵局。
按照这位哲人的说法,那种更具原创性活动,在绘画中表现为“划破画布”,这是现代艺术的常见形式;在哲学中,则表现为创造新概念,他断言哲学就是创造新概念的活动,我觉的很有道理。利用新概念——比如直人与间人——我们能在神秘与庸俗之间搭建出一个平面,在上面深深挖洞,潜入神秘与混沌之中。
我想指出的是,哲学与艺术是人类直面神秘与混沌以对抗庸俗与定见的两条进路,也是我们深深挖洞的两把铁锹,前者诉诸理性与思维,后者拥抱感性和直觉,而殊途同归,二者都要求人在世界与自己面前展现彻底的真诚。(讽刺的是,因为前面提到的种种倒错,这种态度必然会被间人指认为彻底的虚伪,在他们眼中,哲学不过是文字游戏,艺术不过是一场骗局)
你会疑惑,为什么真诚如此重要?这与Negative有又什么关系?孩子从来不需要考虑真诚的问题,但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们的心灵会被庸见与倒错所遮蔽,真诚便成了成年人最宝贵的品质,唯有保持真诚,才能在与神秘与混沌的互动中展开自己。与Negative的关系在于:成年人展现真诚的唯一途径就是承认自己不真诚的,承认自己是间接的、虚伪的。
我们之所以能在洞中拓展自己不止于此的可能性,是因为我们在那里诚实地直面自己的局限性。只有在自己狭小却深不见底的洞中,我们才是真正自由的,这是人生发展的根本悖论之一。
因此不要误会,我并不是在向你安利哲学或是艺术,世界上没有一种叫哲学或艺术的东西,只是两个概念而已。我希望你做一个真诚的人,如果你足够真诚,你能在一切事物里——在你心仪的玩具里、绊倒你的石头里,难解的算术题里——发现哲学与艺术的影子,如果一定要那这两个词的话。
归根结底,所谓直人,不过是真诚的人,要与深刻的神秘共舞,唯有保持自反的真诚;间人是虚伪的人,想要在肤浅的混乱中赢得竞争,难免要操持一种自欺的虚伪。
间人眼里只有竞争,这太糟糕了。与他们在一起,你会感到焦虑,怕被同龄人抛弃,怕错过时代的末班车。其实没有所谓的同龄人和末班车,只有属于直人的瞬间或间人的时间,保持真诚,享受这个过程。
3.4 直养与间养
道理就讲到这里,家庭教育最大的敌人是学校与社会的规训,你的立场会遭遇挑战,一再滑入两个世界的战争,在倒错中颠黑倒白。
世人有很多无聊的纠结,对孩子该严厉还是宽松,要穷养还是富养,真正差别只在“间养”和“直养”。
孩子是最好的学习者,一切家庭教育都是案例教学,家长若不能成为正面榜样,就会沦为反面教材。
最糟糕的教养,是言传与身教的背离,嘴上说着这番道理,行动上却处处体现着利益至上原则。如果某天我背叛了自己的主张,变得间接,变得油腻,开始流连于外围,你要朝向我表达鄙夷,那将是对他的会心一击,我在意你的眼光,比你在意我的眼光还要在意。
这样说你别太得意,你爹有时候真的觉得,大人最多只能教孩子怎么做事,孩子却能教大人怎么做人,不知道你多大时能看到并理解这期视频,也许越早越好,监督我成长的重任就交给你了。
期待与你在洞中相见。
上帝创造夏天傍晚,是为了让人类散步,宇宙的真理会在这个时刻降临。你会发现一切都是蝉鸣。
一切创作,一切议论的意义都不会超过一阵蝉鸣,无非是在叫嚷着:“我在这里啊,在这里啊,这里啊……”。
蝉鸣是为了吸引异性,我们挖洞、我们创作、我们表达,也不过是为了吸引同类而已。
“散步”是能偶遇灵感的情境,“孩子”也是很好的倾诉对象,“与孩子散步系列”会不定期与各位见面。
我是湯質,《湯質看本質》節目的主理人。
我會花大量時間在一個課題里漫遊,借助跨學科視野和哲學思辨,為你深掘出真正的智識寶藏。
每期必是心血之作,值得你認真對待。
加入郵件清單,在《看本質》有更新時通知你
不定期發布文章以及分享學習資源